【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平潭海峡高速客运码头,“海峡号”高速客滚轮从这里出发,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直航往返,便利了生活,慰藉了乡愁。
9月9日上午,平潭台商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清德来到客运码头旅检大楼,思绪又回到了2014年11月1日那个难忘瞬间——“习近平总书记来视察,和旅客握手、寒暄。我也有幸和他握了手,并向他简单汇报了我在平潭的‘快乐创业’!”
几年过去,薛清德越发快乐。他托付记者,一定要给总书记捎句话:“因为平潭的快速发展,我现在是‘安家在综合实验区,事业在自贸区,生活在国际旅游岛’,处处感受到祖国的美好。请您放心,我和这里很多台胞,不但是快乐的创业者,还是幸福的生活者。”
“快乐”“幸福”“美好”……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走过的上海、深圳、福建三地,感恩的表达比比皆是;“帮我给总书记捎句话”,期待的心声句句滚烫。
是总书记带来的关怀和这种关怀激发的变化,再次印证了一条真理: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有“人民”二字;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永不背离民生福祉。
口袋鼓起来,生活富起来
位于深圳河畔、罗湖口岸旁的渔民村,是深圳叙事的起点。
62岁的邓伟雄一家住在渔民村8号楼12层。从阳台望出去,香港就在不远处的深圳河对岸。客厅正中的墙壁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8日上午来视察时,和一家人坐在沙发上亲切交谈的大幅照片。
“总书记问家里的生活情况,我回答很好,很红火。现在,如果总书记再来,我一定告诉他:我们的收入更高了,生活更好了。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是‘万元户’,那现在家家都是‘千万元户’了!”邓伟雄开心地说。
“水草寮棚”“海上飘零”“翻身解放”“春到渔村”……在渔民村的300米长廊里,20幅青铜浮雕记录了今昔变迁。渔丰股份公司总经理黄兴炎告诉记者,最早富起来的渔民村,20世纪90年代曾因违章搭建成为城中村。2001年厉行改革旧村重建,才有了花园式、现代化社区。“总书记视察后,我们努力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渔民村又发生了可喜变化。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了,社区服务更加便利。特别是2016年,渔丰股份公司股权改革方案获得通过,基本实现股权内部流转,打开了政府、公司、村民三赢的局面。”
富民之后,还要便民利民。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州市军门社区时,连发三问: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三年来,用实际行动回答这三问,始终是军门社区的努力目标。
“2016年,我们投入130多万元,将原面积60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扩大至145平方米,添置了便民服务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查询到各项政策、生活信息。”军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丹告诉记者,社区还开设党代表工作室、设立居民恳谈日、实施网格式管理、打造“一老一少”服务平台等,让群众享有更多实惠。
回答总书记的民生关切,上海也一直在行动。
面积达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百姓总为“看病到东家、办证到西家、缴费又要换一家”的情况犯难。如何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公共服务?今年起,浦东新区全面推进“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梳理出7大类服务资源,形成42项服务清单,提供给村居“点单”,建立“家门口”服务站。
“服务送到‘家门口’,打破了以往‘一件事、一部门、一批人’的办事方法,统筹政府资源,提升政府办事效能,效果正在快速显现。”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表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