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到中国已经有一百年历史了,从上述这种情况来看,当今社会,人们在理论学习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借着加强并坚定文化自信的契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有望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会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一对其进行指导。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建议大家找来读一读。文章里有一段话,对今天的我们仍具一定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他说:“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抓紧研究。”这段话是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干部说的,另外他还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有“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形势来看,如果没有对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及现实知识的深刻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三点分别与毛泽东同志著作中的革命理论、历史知识以及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相对应,所以重读这段话,我觉得它就像在说我们当代的事情一样,相当有教育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一定要通过不断学习、抓紧学习来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说的两个基础中的第一个基础。
加强文化自信的第二个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从什么地方入手?这里我提出一个“表里兼顾”的观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表里兼顾,“表”是它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指的是它的核心内容。下面我分别讲一讲自己对传统文化“表”与“里”的看法。
首先是“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要抓住核心,文化自信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的自信,那么这个核心是什么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守的价值观。概括地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一种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中国古人认为元气的运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人的诞生也是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但是人跟其他的自然万物不同,人所秉受的气有思想精神的成份在里面。以动物为例,一头牛或一条狗,它虽然有感官知觉,有心理活动,但没有高级的精神活动。在气化流行(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人所秉受的思想精神上的成分被古人称为“正气”,也就是一种道德责任,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和追求。
抗元英雄文天祥有一首特别有名的诗叫《正气歌》,诗里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天地间存有正气,在气化流行的过程中,它赋予万物的气是不一样的。赋给一草一木、一土一石的是一种比较粗疏的气,而赋予人的,除了普通的气以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包含着思想精神的气,那就是正气。因为万物所秉受的气各不相同,所以文天祥把它表述为“杂然赋流形”。由阴阳二气组成的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是在地上形成了山川河流,在天上则成了星体宇宙,对于人来说则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的说法出自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有了浩然之气,那么具有浩然之气的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大丈夫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那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那么这种“正气”“浩然之气”,即天地赋予人的思想道德层面的成分,也被表述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义务的“义”,在中国古代指的是道德责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所秉受的“气”并不能随着人的成长自然地转化为一种道德责任,正像人的生命肉体不经锻炼就无法保持健康一样,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必须通过实践修养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情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