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及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对文化自信提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开幕式上,他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十九大以后,文化自信也成为了中国迈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文化自信源于哪里,该如何理解?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再回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段话,列举过学派之后他又说到了好多人物。这个是按照朝代来说的,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一直叙述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这些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家。近代以后的思想家已经开始考虑该怎样对待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了,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学者在看到封建社会儒学的发展与政权紧密结合的状况后,认为儒家思想跟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一样,也应该被打倒,所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之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本土文化为主并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中国历史上的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到后来明末清初西方的宗教及自然科学来到中国,都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为辅的形式形成的一个融汇交融的文化集合。所以说中国文化不是在一个单纯的封闭状态下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话中所讲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学习。当学习进行到一定深度时,我们就会发现它实际又体现了中国传统价的值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中那些丰富多彩的浩如烟海的内容,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底气。这些内容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能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具有各种各样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相当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对第三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的说明,我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在哲学社学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概括,这段话概括得非常精炼。在学习时,我们要把它展开来认真加以学习,这里就不过多讲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经历了丰富的发展过程,它的核心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当我们讲文化自信时,一定要注意,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必须与人改造自身的发展相平衡,如果一方突飞猛进,一方却没能得到重视,那么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

最后,我对整个内容作一个回顾。首先我们要从三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一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都不曾中断的历史认同。二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中华文明是独特的,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整个的人类文明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且还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资源。然后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与“里”。其中“表”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里”的部分是作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我讲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强调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它?就是防止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个封闭发展的产物,而强调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如果一种文化不与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就容易失去活力,容易脱离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和国内的多次讲话中,反复使用过同一个词,叫“文明互鉴”。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两种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今天的我们想要让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就需要以宽阔的胸襟和包容性来借鉴外来文化,包括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精华的成分。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中一个优秀的具体的表现形态,在加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把它作为今天讲座的一个结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段话我觉得特别的重要,这也是新时代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责任。

好,今天我们共同的学习就到这儿,谢谢大家观看。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