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创新发展与首都未来

【2018-11】创新发展与首都未来

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是首都北京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特征。减量是约束性条件和现实要求,绿色是发展目标与前行方向,创新是依赖路径与优势所在。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集聚了全球优质的创新资源。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发展对实现首都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认识到依靠创新谋发展在现阶段的唯一性、关键性和必然性。

创新发展是实现减量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出路,要向创新发展要效率

新总规划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通过强化红线的约束意识使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35年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市域面积的比例从现在的73%提高到75%,建设用地净减量将超过150平方公里,与传统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规模驱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在人口、土地双控和环境硬约束下实现的高质量发展,是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投入和空间占用,形成对资源环境负荷最小、经济社会结构合理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依靠强化人均产出、地均产出等效益指标,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来支撑经济发展。

这种自我约束型实质性减量发展道路的确立,是建立在北京整体实力与创新型竞争优势基础上的,是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文明方向的新航程。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既包括以创造发明、质量提高、技术工艺改进等为代表的直接技术因素,也包括经济体制、制度环境、经济周期、全球化等影响投入产出效率的非技术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都要靠创新的理念、办法、思路和技术来实现。目前,北京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仅为东京都市圈、大伦敦和纽约大都市圈的30%、25%和22 %左右,要素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率远远没有发挥,且受诸多城市病困扰,人居环境退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对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空间环境重组改造、产业格局调整升级,唯有通过创新发展去推动技术、管理、政策、体制等领域的变革,才能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减量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北京通过腾笼换鸟、放弃大而全的工业体系,把创新发展重点放在国际前沿科技、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成果的转化运用上,逐步形成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和奥林匹克中心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约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今后,北京应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10个高精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把“三城一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集聚新高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通过创新引导主导产业向高精尖结构和功能区集聚,北京已进入发达经济体和后工业社会的新阶段。这个阶段城市经济基础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更重要的是形成以创新为核心、服务业为纽带、互联网为平台,培育有竞争优势、对资源环境负荷最小的新经济形态。这种基于网络和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城市经济体系,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聚集、流水线生产、标准化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呈现出“互联网+”、个性化需求、多样化定价、去中心化和去时空化的新特征。通过发展定制型制造业、创意体验型经济、网络商铺型经济以及供需对接的非正式经济发展平台,建立消费者之间相互响应(C2C)的商业服务模式。扶持能够带动本地和京津冀居民消费、就业和经济增长,有持续创造活力的新经济,才能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成功转型,构建立足北京、面向京津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