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创新发展与首都未来(2)

【2018-11】创新发展与首都未来(2)

创新发展是转变社会治理模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关键,要向创新发展要办法

城市是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有机生命体。如何通过创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一直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点与难点。“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就是北京超大城市治理的一种积极探索。今天,北京超大城市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表面看是人口超载、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日益严重,实际是传统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的历史阶段与发展需求的集中体现。现代城市管理体系是通过等级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职权清晰、专业化队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的非人格化来实现垂直稳定、有序协调、分工合作的管理安排。每个部门内部细分成不同的责任单位又会使本来就复杂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变得更加零散与破碎,使公职人员因职权所限要独立解决市民困难、应付新的情况和问题变得困难。

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平台的搭建,可以发现市民需求,响应各种问题,整合各种资源,吸引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突破各部门的管理边界与利益壁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以新加坡为例,通过实施“智能城市2015”计划,新加坡近98%的公共服务通过在线方式提供,无论是个人需要申请的服务项目、社区问题反映还是设备故障保修,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或电子邮箱等方式发给责任部门。一两天内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而且有大批社会组织、义工活跃在城市治理的各个领域,大大减少了政府的公共服务开支与投入。可见,借助创新思维和技术的力量,社会治理可以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摸索出一套匹配本地居民需求、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本地区实际的治理模式,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政绩导向的城市管理体制。

向创新要办法,形成“让百姓省事、政府少事、人人做事”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本地居民相互服务、照应、关怀,形成一种新的城市主体参与城市建设与治理模式。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根据2020年2300万人口的规划控制目标,年均增长25.9万人。根据就业人口推算,要实现十三五时期6.5%的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人口规模应为57.16万,每年约有31万的劳动力缺口。如果没有管理体制创新,不仅会有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生活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外来人口也会重新集聚 。应加强城市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了解城市运行规律和公众的真实需求,发现人口聚集、交通拥堵、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的具体地点、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并及时响应。如手机随手拍上传、“认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网上公众服务满意度测评等,吸引市民参与城市治理,使城市生活在减少政府投入的同时变得更美好。通过工作岗位拆分、服务存入时间银行、退休人员再就业或鼓励义工等设计,将本地就业引导政策与社区治理相结合。从企业主体参与城市精细化治理入手,鼓励各机构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一部分不需要集中办公的岗位转变为灵活的、弹性的、居家型岗位,让百姓尽可能兼顾家庭事业、安心舒心地工作,减少上班通勤人口和车辆,缓解交通压力。适应网络时代国际城市活动24小时化的特点,在主要聚集区、重点繁华地段和居民社区提供深夜或24小时生活工作服务、交通、其他基础设施和娱乐休闲设施等,创新灵活响应服务平台、实现空间时间的高效利用,激发首都发展活力。通过创新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让广大市民参与治理的过程,也是市民学会自我管理、规划建设好所在社区的过程;反思个体与整体的自我教化、道德提升、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政府减少管理成本、提升治理能力、逐渐过渡到由下而上社会治理的过程。这一系列变化的出现,将是创新发展在更长的历史阶段对城市治理与进步的最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