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华:砥砺奋进四十载 绘就美丽北京新篇章

于建华:砥砺奋进四十载 绘就美丽北京新篇章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顺时应势、坚定航向、击水行舟,从“消烟除尘”大会战、工业水污染治理的单点突破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从工业“三废”治理到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推进,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征程。

砥砺奋进四十载 绘就美丽北京新篇章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于建华

各位观众朋友、网友们,大家上午好!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顺时应势、坚定航向、击水行舟,从“消烟除尘”大会战、工业水污染治理的单点突破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从工业“三废”治理到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推进,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北京的重要讲话精神,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编制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了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在京华大地绘就了一幅幅绿水青山图,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展现了大国首都的良好国际形象,更加自信地迈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一、 扬鞭奋笔,交出亮丽答卷

1978年以来,北京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与1978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从108.8亿增加到2.8万亿,增长了256倍;常住人口从849.7万增加到2171万,增长了1.6倍;能源消费总量从1907.7万吨标准煤增加到7132.84万吨标准煤,增长了2.7倍;机动车保有量从7.7万辆增加到590多万辆,增长了76倍左右。同时,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初步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横向比较,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一;纵向比较,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数字记录了40年来的历史性成就。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持续改善。2017年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分别为8、46和84微克/立方米,与历史最高值的1998年相比分别下降93.3%、37.8%、55.3%,均创40年新低,特别是SO2浓度于2004年起开始稳定达到国家标准,目前与欧美平均水平相当。2013年开始监测细颗粒物(PM2.5)以来,PM2.5浓度连年下降,2017年比2013年下降34.8%,达到58微克/立方米,圆满完成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第一阶段任务;2018年截至10月底,又下降到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3%,为历史新低。密云水库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国家标准,河流、湖泊水质稳步改善,2017年全市优良水体比例提高到36%,消除了建成区52条黑臭水体。土壤环境总体清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保持在“良”的等级,并稳中向好。

污染减排领跑全国。自2006年国家开始考核各地污染减排工作以来,北京市是最先完成“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五年减排任务的省区市。“十二五”时期,头三年就完成了五年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减排量分别超出国家下达任务的137%、147%、122%和147%。2017年与2015年相比,四项污染物分别减排62.8%、30.84%、28.27%和25.0%,提前动态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三五”任务。

绿色空间大规模增加。2017年与1980年相比,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2.8%提高到43%,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8%提高到4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5.14平方米增加到16.2平方米。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1个,占国土面积的8.4%,发挥重要的生态保育功能。

二、回望来路,几分经验思存

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累累硕果,最根本的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最关键的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规律的深刻把握,最重要的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扎实工作。

(一)得益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此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饮用水源保护、大气污染治理、绿色奥运筹办,均做出重要批示,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北京市作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等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要求,而且指明了方向、谋划了路径、描绘了蓝图。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铁腕铁规治污,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韩正、张高丽副总理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多次专题调研,部署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等工作。

同时,党中央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都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对新一轮总体规划,要求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

(二)得益于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是工作内容不断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工业“三废”污染治理为主。90年代以来,实现从工业污染治理延伸到生活污染防治,从单一的环境污染治理延伸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大气、水污染防治延伸到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的“三个延伸”。2013年以来,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进入了首都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大舞台”。

二是治理路径不断拓展。在减排方法上,从单一的工程减排,发展到全面的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在管理手段上,从仅依靠行政手段发展到法治、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在防治策略上,从污染的末端治理发展到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等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管。在治理体系上,从政府的“单打独斗”发展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公众参与”。在治理空间上,从本地治污发展到区域协作。

(三)得益于体制机制的日益完善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由统一监管向综合管理转型。1971年,市革委会设置了市“三废”管理办公室,是本市第一个专门的环保管理机构。1979年,成立市环保局,为市政府职能机构,2000年成为市政府直属机构,2009年列为市政府组成部门。2018年组建市生态环境局,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

二是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协调不断加强。1984年市政府成立了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环保工作。此后,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以及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应需建立,建立了工作机制,有效协调中央有关部门、周边省区市,以及各区、市有关部门形成合力。

三是责任落实机制更加有效。从单纯行政命令推动,到城考,再到督察考核问责“组合拳”,不断提高各级各部门治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特别是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制订实施环保职责分工、督察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系列文件,首创省级政府环保督查机制,开展市级环保督察,推动形成了“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管环保”的工作格局。

(四)得益于有力的综合支撑

一是严格法规标准。1972年,市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三废”管理试行办法》,拉开了法治化建设的序幕。40年来,运用地方立法权,制定实施了严于国家要求的《水污染防治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实施67项地方环保标准,体系全国最全,标准限值全国最严。

二是坚定政策创新。运用收费、税收、补贴、价格等经济政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包括排污收费标准提高到国家标准15倍左右,应税大气、水污染物适用税额标准按国家法定幅度上限执行。建立水、电、气等阶梯式、差别式价格机制。发展绿色金融,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成立“环保警察”,推进行刑衔接,有效震慑违法排污行为。

三是强化科技监测。集中攻关饮用水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难题,取得了PM2.5源解析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加快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大气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监控系统。依托高密度PM2.5监测网络,对污染高值区域精准执法,提高效能。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和项目,又讲好北京故事。

四是加强区域协同。聚焦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合作治污、信息共享、执法联动、跨界河流协同治污、空气重污染预报会商和统一预警分级、应急联动等机制。推动京津冀六大行业和燃煤锅炉执行大气污染物国家特别排放限值,以及统一车用油品标准。支持张承地区开展水源地保护与涵养,合作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五)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70年代以来,持续宣传国内外污染状况和危害,引起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进入新世纪,重点宣传大气污染防治、“绿色奥运”,开始动员公众参与。2013年以来,适应新的传播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开展环境公益活动,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市民监督,构建全民共治新格局。

身处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望前方山水又一程。我们将继续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紧紧抓住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历史机遇,务实求进、持久攻坚,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