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6)

摘要: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了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的高度关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今天我们跟着张老师深入了解下二十四节气文化及保护。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各地的民众因地制宜,生产出了很多符合本地特点,具有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节气文化。尤其是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节气谚语,这些都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像“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是说明什么?就是把立冬前后以及立春后犁地分别带来的结果用金银铁来加以表示,这反映出什么呢?反映出不同节气犁地的不同作用,并且清晰地表达了犁地应该在立冬之前这样一个指导性的意见。比如说还有像“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它就是来对比秋分和寒露两个不同季节播种,对麦收带来的不同结果。“麦粒圆溜溜”肯定是好的结果,“麦粒一道沟”就是不好的结果,通过这样一种对比,就让人们选择在秋分的时候种麦子。

这些谚语的作用还是非常强大的,它仍然可以指导日常生活。

在养生方面,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也十分的重要。很多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都是对生活的指导,从穿衣到饮食,到娱乐休闲,可以说无不涉及。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告诉人们衣服的更替。还有像“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像“夏至馄钝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就是夏至的时候要吃馄饨。

这样一些对生活的指导,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现在社会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人们会越来越注重生命安全和健康,另外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节奏又日益加快,日益脱离时间时序的节奏,由此也带来了一些身体亚健康的影响,促使人们对一些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二十四节气养生强调人要合着大自然的节拍,根据不同的节气来适时的调整行为,调整我们的饮食和精神。那么对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来讲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第五点,相关的文化和实践活动仍然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内容,并且为我们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诗意的栖居在这个地球上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当中。城市更多是人类在超越自然条件的基础之上改造自然的产物,城市让人远离了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却常年栖居于非自然的环境当中,这种和自然的疏离,就进一步催生了人们要进一步回归大自然的念头。二十四节气可以让人更好地来感知自然的韵律和气息,从而能够真切的体会到融入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和诗意。

二十四节气在如今还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价值,因为它蕴含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的价值理念,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方面。历史上,二十四节气是伴随着王朝历法的颁布,成为老百姓遵循的日用之时的,它是为全国各地所采用的,而且也是为多民族所共享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各地的人们对于二十四节气采取了一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创造性的利用,从而形成了很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也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的载体。

比如像马来西亚是地处热带的,其实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按说二十四节气在那个地方是很难行用的,但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却始终保持着冬至祭祖要吃汤圆的习俗。那么对这样一个时间制度的共享,在同一个时间来举行同样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可以说是形成了对中华文明认同的一个重要的路径。

再一点,二十四节气现在也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意的重要的资源,刚才我们也有谈到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综合载体,拥有很多国家祭典,生产仪式,习俗活动等,这些习俗活动涉及饮食、服饰、信仰、娱乐、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多的谚语歌谣等文艺作品,这些都可以为文化创意来提供材料,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进行文化创意的重要的资源。

融古汇今,继往开来,结合时代的需要和条件,对二十四节气文化进行我们这个时代的创造,并且让它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传承,也是我们保护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它历久弥新的根本路径。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