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谈一下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
前面提到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贡献,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意味着这样一项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了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国要承担保护职责的一种信任。另外一方面,入选到人类非遗代表作当中,也会要求国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更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措施,来积极承担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责任,来促进二十四节气的生机重振。
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我国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把农历二十四节气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当中,这个可以说开启了国家层面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之后像2011年、2014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时间说春”,“三门祭东”,“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等,分别被列入了这个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从2006年就给予了重视。列入到人类非遗之后,它的关注度和保护的力度会更加进一步的增强。
从2016年11月30号列入之后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方面的确是加大了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动员了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基层社区,社会团体,专业机构,个人等等多方行动方在内的保护传承力量,开展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
这里我想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谈一下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我们国家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采取的是三加N保护工作模式,所谓“三”是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司的指导之下,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牵头之下,在中国民俗学会的学术支持之下,来带动各个代表性社区,以及社会各界来共同的努力。
那么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近几年来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二十四节气列入到联合国代表作项目之后,中国民俗学会就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民俗学会会长就提出来,要根据非遗保护主管部门的部署和要求,从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制度安排上,在民俗学会的二级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间,组建保护二十四节气的共同行动工作组。同时和中国农业博物馆,以及相关社区一道来积极探索共同努力,切实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渠道,分享保护经验,实现多元化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中国民俗学会的学者和会员就普遍认识到了学会在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当中应有多方面的责任担当。比如说要传承和传播二十四节气的价值和意义,要让公众在当代人的生活实践当中认识和理解,同时要加强学术研究,重视遗产表述,要确保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准确传播。要高度关注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创造力,及其在当下的再创造,积极行动,让申报工作当中制定的二十四节气的保护计划落到实处,要发挥专业学会在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当中应有的咨询服务作用。
第二个就是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构筑多元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比如和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共建了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和恭王府管理中心共建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和浙江的三门县人民政府共建了冬至文化研究中心等等。
另外还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培训会。中国民俗学会还积极的推进二十四节气的学术研究,包括主办联办和参与各种以二十四节气为主体的学术会议,来推动二十四节气保护的社会化进程。
在专业方面加强专业阐释,推出研究成果,在节气的起源发展,文化精神,节气与农业生产,节气与民众生活,节气与养生,节气的海外传播,节气的保护传承,以及具体节气的研究方面,都出现了很多有研究深度的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