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杨信礼: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观(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共性、普遍性,中国特色是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规定着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体现着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没有社会主义的共性,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共同价值,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共同价值,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否则,就走不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就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

对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艰辛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实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价值目标,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维价值取向

价值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之间的一种效用关系,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是紧密相连的。由于客体具有多种属性,主体具有多种需要,因而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够形成多样性的价值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不断提高、扩展,满足需要的能力不断增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也会发生变化。马克思曾经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发现和利用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从事创造价值和享有价值活动的历史。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社会历史性,决定着价值的多维性及其随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变动性、上升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是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就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追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维价值,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来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首先能够生存,而为了能够生存,就要有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要从事其他活动,追求其他需要的满足,也必须以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以及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由于生产力是人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各项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因而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而衡量制度之是否合理,判断观念之是否进步,最终也是以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评价尺度的。

发展也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物质前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生产力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同志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和价值取向,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 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