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价值取向
制度应当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权利和利益的实现与维护而建构起来的,它向人们所展现的,应当是效率、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
民主与法治在制度价值中具有根本性、决定性意义,没有民主与法治,效率、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民主与法治价值取向的倡导、弘扬与贯彻、落实。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有序、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是我国制度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国家经济发达、富足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精神向上;国家文化发展繁荣,人民精神振奋,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谐稳定。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的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转换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使之与新的时代、新的事业、新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共享共富,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获得发展与发挥自己主体能力的机会,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增进社会成员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价值取向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界是生养、庇护人类的家园。人作为自然界中最高的有意识的存在物,应当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平衡的责任,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相适应。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