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向勇:彰显大国首都气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5)

三、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们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从一个封闭的状态走向了一个开放的状态,可以说我们走过了一段非常成功的转型之路。一方面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和话语权得以重新分配,另一方面短时间内,新兴技术推动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下,文化消费的趋势呈现出与经济地位和社会话语权脱节的现象,代际之间的文化消费差异越来越大,同一代际之内,群体间趋同性也越来越明显。我们认为,推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关注重大发展议题,如生态、民生、安全,同时也要考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四大发展战略

1.系统化战略

系统性加强文化软实力输出,做好中央和地方各部门之间、政府和民间力量之间的协同发展工作,制定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文化软实力根植于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优势、社会背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央全面统筹,也要发挥地方能动性,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扶持优秀文化企业,构建从中央到地方共同推动文化软实力提升、推动文化资源转化的战略部署,形成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的文化发展格局。推动一省一印象、一市一印象、一县一印象、一村一印象的层层深入,从宏观到微观,逐步促成文化系统的大开发。

各部门要深化文化领域的制度化、常规化的业务协同。我们要梳理文化领域各部门的职能,中宣部为宏观统筹,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媒体融合事业发展,中央网信办推动网络文化事业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推动相关领域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还要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作用,激发文化中介机构在“一臂之距”中的活力,做好行业协会宣讲工作,引导形成行业伦理、行业规范。

2.数智化战略

增强数智技术与行业之间的耦合度,推动新技术在新兴文化和文化产品中的不断创新。后疫情时代是数智技术螺旋式上升的关键期,新冠疫情暴发后,数智技术开拓了互联网平台的各种业务。数智技术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特点,在向不同行业渗透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产品。推动数字化产品走出去,要明确文化体系的国际规则,抢占新兴领域,比如依托国家新基建战略规划,增强数字底层技术的构建,做好底层规划,尤其关注智能工业、智能机械、数字引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以及区块链、NFT、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技术的创新。我们要把握数字时代新的生产要素,促进数字文化资源的储存和应用,打造新型数字生产力新的规则,推动我国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我们要找准技术切口,一方面鼓励数字场景与传统产业和技术的结合,比如游戏引擎、实景三维采集等全景全维技术的使用,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向虚拟数字人、虚拟数字形象广泛应用的探索。

3.差异化战略

建立立体的、人文的交流网络,展开区域性和次区域文化交流合作。要进一步加强战略对话,及时消除分歧和误解,尊重各界战略利益,这是我们在参与全球事务中坚守的原则。所以,建立广泛交流的机制非常重要,这就涉及发挥学术共同体、智库、媒体的协同作用,推动国家主体之间的互动。比如,基于欧亚战略空间文化合作的顶层设计,我们可以考虑成立中俄主导、欧亚各国参与、辐射周边地区的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机制。在这个具体的过程中,呈现文明和文化的多元化而非统一性。文化的多样性本身就是对霸权扩张、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外交的重要解构。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多地关注具有一定优势的文化产业,比如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新媒介、新业态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些具有新的文化表征的文化产品,一定程度上起到非常好的文化传播的作用。我们要通过打造中华优势文化资源,培育泛中华文化圈。

4.融合化战略

打造科技手段支撑下的融合式的产品,促进行业间的融合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融合化战略既包括微观意义上科技手段支撑下的融合式创意,也包括宏观意义上行业间的融合协同发展。提高文化行业与相关行业的耦合度,归根到底是通过规模性带动消费,比如美国纽约百老汇戏剧演艺集聚区容纳了多品系、多空间、多品牌的消费生态,在百老汇每1美元的戏票能带动4.2美元的联动消费,可以广泛拉动周围的酒店业、餐饮业、出租车服务、停车场以及零售行业。要发挥文化创意的引擎作用,引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要通过打造自主品牌带动特色文旅行业和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促进内容多元化,推动从内容输出转向价值输出,进一步调整文化贸易结构。以演出行业为例,要特别重视线下体验消费与线上的结合,比如很多城市把散落在商场、地铁站、书店、楼宇中的展演空间变成新的演艺空间,通过培育新的实体空间来推动演艺业与商业的融合、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