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向勇:彰显大国首都气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6)

(二)国家策略

1.围绕一个主题

一个主题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合中华文化新时代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和国际形象巨变的过程,我国通过在重要历史节点举办活动,突出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为题材的文化作品,书写关于文化自信的宏大命题,逐步将“文化自信”从目标变为事实。

2.筑牢两大基础

一是对内的文化传承与认同的基础,二是对外长期一致推广的基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内我们要提炼中华文化普遍的世界观,对外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要进一步梳理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提炼总结包容、谦和、和平、平等、自由等国际化表达,形成国家美学风格,建立中华美学基因库,通过独特的国家气质和民族风格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重点提升国民的审美能力,占据世界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加强创意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我们要重点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性的、新兴的审美性产业集群,使我国成为引领全球美学时尚潮流的策源地。

3.做好三个结合

第一,与产业化的商品性结合;第二,与故事化的情感性结合;第三,与数字化的时尚性结合。在文化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经历历史性、共识性,以及横向、纵向的对比。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因素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处理好艺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艺术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要针对市场规律,建立起正向的文化传播的市场意识。面对一些只重经济效益的文化传播市场观,除了要规范市场以外,还需进一步探索文化传播方式,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尊重艺术人才艺术表达的权利,鼓励公民参与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数字化发展,为“三个结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途径。从供给角度上看,它可以促使文旅融合。从传播角度上看,它可以提供新的途径。从消费角度上看,它可以提供全新的体验。数字敦煌、数字故宫、清明上河图沉浸式展览等都在逐步成为新的消费趋势。数字技术对文物、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的再现,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推广。

4.建设四大工程

第一,建设好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工程。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是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基本的人文特征,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格,具有可具象化、可量化、可分析的特点。文化基因的传递经历不同的生命周期,我们要通过法律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行为习惯等方式激活文化基因,提取那些无法直接感知的内隐的文化基因,并通过整体表达,反映出我国整体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行为特征等内涵。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中华文明经历了起源、形成、连续发展的独特文明化的过程,螺旋式的持续发展,推动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整体结构。

我们要注重科学保护。一方面,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规律出发,制定出一整套的保护规则、标准、方法和机制;另一方面,保护传统村落。

我们要重视宣传展示工作。要通过内容为先、价值引领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要让老百姓实现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意识转变,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坚持“观众为王”,实现多重表现,比如要把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从比较学术的专业性表达转化成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文化性表达,进而再转化成所有人能够喜闻乐见的社会性表达。这三重转化,从学术性到文化性再到社会性,需要起承转合的过程,既要保证小众的品味,又要顾及中众的趣味,还要满足大众的口味。同时,我们要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的“四性合一”,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

我们要重视创造性转化。我们要把故事讲好,保留其所表现出来的地域风格、文化内涵、艺术形式。同时,我们要进行突破创新,通过对题材的解构整合,重新解读,在不破坏原本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相关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建立起一个更有吸引力、更有包容性的内容体系。

第二,建设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品牌工程。比如上文提到的“欢乐春节”,以在海外举办春节活动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要保持“欢乐春节”品牌化的优势,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第三,建设好中华文化数字发展创新工程。文化内容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载体和创作主体上。我们要推出文化走出去的不同形式,要从资本出海转变到技术产品出海,这是数字化文化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文化话语体系提升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依托好技术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挖掘、研究、宣传传统文化价值品质,传播简洁明确的、全球认可度高的价值观念。同时我们不必拘泥于一些特定的形式载体,可以更多地采用对象国或地区较为熟悉的文化形式来传播。我们也不应仅仅局限在形象、背景、配乐等层面,可以通过植入IP人设、故事情节、游戏玩法等方式构建有效传播途径。比如香港早期的影视传播,往往由人物性格和情节推动“侠”和“义”的价值观念输出,并在东亚、东南亚,甚至欧美等地区获得广泛认同。我们要让传统文化与数字化在最佳的平衡点上得到很好的融合,既要尊重传统,也要以不同方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

第四,建设好中华文化产品融合展示工程。一方面,我们要推动文化业态的融合。减去边界,促进经营业态的交叉、互补、渗透;减去壁垒,降低文化行业的准入门槛;减去同质化,实现差异化营销。另一方面,推动技术应用的融合。我们要注重文化科技创新,让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赋值,让科技渗透文化艺术,倒逼文化艺术的呈现方式、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首先,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生产消费的数字化、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构建数字创业的生态。其次,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这也是这几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的。要将文化和旅游资源作为整体深化整合,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支撑,不断放大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