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经验。...[详细] 时间:2014-11-04 10:15 查看:154次标签:法治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李群星
中央批准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新的反贪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邱学强表示,新反贪总局的局长由一名副部级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兼任。他指出,最高检将把反贪总局建设成中国检察特色反腐败专门机构。...[详细] 时间:2014-11-04 09:11 查看:134次标签:中央纪委反贪总局反腐败
法治,是现代社会最核心的价值。法治的精髓是践行公平正义。法治的使命是通过制度分配正义和匡扶正义。制度正义规则公正是社会最大最根本的福祉。...[详细] 时间:2014-11-03 15:27 查看:167次标签:法治权力法治政府
争做良好从政环境的经营者是凝心聚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廉洁政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必然要求,良好的政治生态离不开每个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只有每个党员干部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多输出一些正能量,才能汇聚“浩然...[详细] 时间:2014-11-03 15:25 查看:76次标签:从政党性修养三严三实
所谓“顺势而为,应势而变”,完善立法应以符合法律所调整事态的客观规律作为价值判断,保持与其规制事项发展相契合,由此不难看出,与时俱进是科学立法题中应有之义。...[详细] 时间:2014-11-03 15:22 查看:56次标签:刑法反腐败贪污受贿
《决定》,不论是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还是在反腐肃纪或改革“硬骨头”等方面,几乎处处坚持问题导向,可谓“对症下药”,现实针对性突出。...[详细] 时间:2014-11-03 14:49 查看:147次标签:全会决定反腐败改革
中国梦涵盖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社会主义三个维度,同时包含了中国人民这一主体的追求、意志和利益,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统合。 ...[详细] 时间:2014-11-03 14:21 查看:280次标签:中国梦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复兴
民主本来是社会成员之间为了达成利益妥协而安排的某种妥协程序,以便能够实现某种公共生活。真正的民主模式应该让社会各种力量进行协商,以便达成利益的妥协和平衡,而不是进行零和博弈,以压倒和战胜对方为目标。...[详细] 时间:2014-11-03 14:12 查看:86次标签:民主历史文明西方民主韩震
据公开报道统计,自2012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两年间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用近60天时间展开考察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在这些地方,习近平既带去中央的重大政策精神,也问计于民、倾听民声、...[详细] 时间:2014-11-03 13:59 查看:135次标签:习近平改革群众路线访贫
只有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自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充分地落实宪法赋予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详细] 时间:2014-11-03 11:12 查看:41次标签:法治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就《决定》作出的说明中称,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详细] 时间:2014-11-03 10:07 查看:153次标签:宪法信仰四中全会全会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及其提出的重要论述,既继承了历届党中央的改革思想,又具有新一届党中央的鲜明特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详细] 时间:2014-11-03 10:02 查看:179次标签:习近平李君如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党是执政党,各级党组织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地位,他们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尊严,对整个社会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培养法治意识,把贯彻实施宪法法律贯穿于一切活动的始终。...[详细] 时间:2014-11-03 09:38 查看:108次标签:依法治国何毅亭依法执政宪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乃至世界发展变化全局的高度,以极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一手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一手抓从严治党,严惩腐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详细] 时间:2014-11-03 09:33 查看:56次标签:反腐败法治社会主义邱学强
挂着“鲜红”的章子,喊着“重视落实”的号子,“红头文件”层出不穷的现象背后,不仅影响“文件”的权威性,更降低了行政效率,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习惯性“发文”的思维,短期看是重视,长期看会形成“懒政”惯性,结果是“不发文不研究,不开会不落实”。...[详细] 时间:2014-11-02 16:32 查看:51次标签:文山文件依法治国“红头”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不难发现,变革是制度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唯一途径。这一逻辑不仅适用于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也同样适用于世界各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详细] 时间:2014-11-02 13:48 查看:314次标签:中国道路成功经验“1+1>1”国家治理
教育活动、反腐斗争具体布置和运作上有战略与战役,长期与阶段之分,但最终还是要看,依宪执政、依法行政,公民的公民权的目标实现没有;防腐廉政的制度、体制、机制建立起来没有。...[详细] 时间:2014-11-02 13:48 查看:63次标签:胡耀邦党内两种矛盾腐败群众路线
法律制度和其他任何一种制度都一样,其深厚的基础和土壤在于文化。制度必须植根于文化,没有文化,即没有思想、理念、道德、信仰等,制度只剩下躯壳,而没有灵魂。所以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详细] 时间:2014-11-02 13:42 查看:203次标签:法治市场经济改革许耀桐
即使是毛泽东晚年的严重失误,经过科学的总结和转化,也成为改革中独特的有利因素。与苏联等一些国家长期平稳、停滞不同,我们是在在十年动乱后走上改革之路的。对无政府主义和动乱的恐惧与厌恶,使公众和决策者都十分珍惜和维护安定的政治局面,对动乱保持高度警惕。这种经验和自...[详细] 时间:2014-11-02 13:40 查看:124次标签:文革启示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功能。法律对道德有促进作用,道德可滋养法治精神,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详细] 时间:2014-11-02 13:28 查看:130次标签:依宪治国宪政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