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铲代枪:14万华工奔赴一战(3)

以铲代枪:14万华工奔赴一战(3)

“战争复杂,变化莫测。未来战局一时半会儿说不清。还是慎重为好啊。”

“开战之初,大总统即有出兵之意,因日本人从中作梗而放弃。日本人就是怕战后我们收回其在山东的特权。英国人反对我们的‘以工代兵’的设想,亦是怕战后其在华特权保不住。战争打到现在,双方兵源不足,眼下最难受的是法兰西,因此,我们应利用这一机遇,顺势将我们的人派出去,以推进‘以工代兵’计划,为日后择机对德宣战……”梁士诒见大总统半闭眼睛,似睡非睡,便打住了话题。心想,大总统眼下没有心思想“以工代兵”之事,最关心是何时登上皇帝宝座。

即使如此,梁士诒始终头脑清醒,态度坚定,没有放弃他的“以工代兵”计划。

一战的爆发,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可促使列强长期以来在中国营建的均势机制濒临瓦解,从而为中国寻求国际化平等待遇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旧的世界秩序虽已崩溃,新的国际体系尚未建立,此正可为中国进而参与创建新秩序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从消极意义讲,由于交战列强在中国各有势力范围的存在,随战争的发展,迟早会因此把中国卷入欧战漩涡。这时,新近兴起的日本视欧战的爆发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之机,日本正可利用列强在欧洲互相厮杀、无暇他顾之际,将中国沦为其后院。当时之中国固然积贫积弱,但矢志变革、立意维新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潜流。这种一发不可挡的洪流冲垮了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体系,并在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充满世界眼光及前瞻意识的一代新人,取代汲汲于“圣贤之书”的举人、进士,成为新社会的主导力量。以陈独秀、顾维钧、王宠惠、陈锦涛等为代表的社会精英,立志要一扫中国落后、贫弱之形势,推动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战爆发,导致近代中国首次有计划、有策略、有准备的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之举,并在1914年夏秋及1915年两度主动寻求加入世界大战,意欲乘机收回山东,进而收复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丧失的国家主权。遗憾的是,力图乘机成为东亚霸主的日本,竭力阻挠中国的参战计划及复兴图谋。日本的反对导致中国的参战谋略胎死腹中,未能付诸实施。

参战受阻,虽然使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大战略一时受挫,但中国的雄心并未因此消沉。特别是在日本于1915年初向中国提出臭名昭著的“21条”,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参与一战的决心更为坚定、迫切。因为中国知道,倘不如此,中国只能成为日本的附属国。主导中国外交的新一代政治家思考新的谋略来阻止日本阴谋得逞,并帮助中国同协约国加强联系,以实现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及成为平等一员的外交大战略。向协约国派出华工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催生出来的锦囊妙计。首先提出这一谋略的人就是梁士诒。

梁士诒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颇为关注,并认真研究一战对世界格局及中国命运的影响。早在1914年8月,战争烽火在欧洲刚刚燃起之际,梁以其独到分析,预测一战对国际格局、中国前途影响深远,呼吁中国应当机立断,主动参战,并预言德国寡不敌众,决不能久胜,中国因此可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此举一可收复山东,二可帮助中国加入战后和会,分享国际论坛,参与国际新格局的建设。概言之,参战有利中国长远发展及大战略。当一战进入到1915年时,梁氏更是认为协约国必胜,主张中国一定要把握时机,适时参入。

正是基于以上判断,梁士诒的“以工代兵”计划孕育成熟,并在1915年开始推行。这年夏天,梁和他的得力助手叶公绰首先向英兜售华工计划。根据英国驻华公使馆武官鲁伯逊的报告,梁在1915年6月同英国接触,提议中国向英国派30万华工并装备10万枝步枪。这些华工由英国军官指挥,驰援欧洲战场。令梁士诒失望的是,英国对其计划并不热心。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称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纯属天方夜谭。英国国防部也认为“利用中国人作战或做工的提议不可行”,因为无论选择作战或做工都会导致中国成为协约国一员,从政治上考虑是“不可取的”。英国因此拒绝了梁氏提议。

然而,英国的冷遇并未使梁士诒放弃他的计划,他将华工计划略作修改,转而同法国接洽,修改后的计划不再有“武装华工”的字样。此时法国也在考虑利用华工的问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法国立即接受梁氏提议,马上成立陶履德招工团专司华工招募之举。

没想到,这个计划一开始实施,就碰到了许多麻烦,有人甚至找到总统府来了。

所以,尽管梁士诒给大总统说了半天,说此举事关中国之前途和命运,但还是被袁世凯不软不硬地否了:“士诒,您分析得很透彻。但我们目前尚属中立国,不能明目张胆地向法国输送劳工。”

“大总统,我国地广人众,眼下法国催得又急,我们可以不用政府出面,通过民间形式同其办理劳务输出。这样,我们既可争取主动,又不受制于人。不管战局如何,对中国而言,都是利甚弊微,日后则可进退自如。”梁士诒把自己的想法全盘端出。

“这个点子不错。”袁世凯点头称是,心想,这个梁士诒谋事甚远,日后必可重用。

梁士诒一听,赶紧抓住时机问:“眼下如何回复法国公使馆?”

“那就依你之见,以民间形式同其交往。具体事宜,由你去找人商量吧。”

“是,我马上办理。”梁士诒退出。

袁世凯依然在策划他登基的事情。在此过程中,梁士诒在积极为袁世凯登基效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他的“以工代兵”方略的实施。特别是欧战进入1916年,战场重新转移西线之后,双方战争初见端倪。同时,战场兵源和保障出现危机,梁士诒抓住时机,同朝野中一批主张出兵参战的舆论精英,如梁启超、张君劢等,联手在北洋政府决策层寻求支持参战的高官促进对一战出兵,与章国淦等人携手合作推进“以工代兵”方略。

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的败露,作为近臣的梁士诒虽然在帝制及财政问题上授人以柄,但在中国参战问题上一直立场坚定,高瞻远瞩。梁氏的“以工代兵”计划虽然迟迟不得推行,但此举实乃先进中国人寻求加入国际社会化的一个创举。其意义远非一战期间15万华工赴欧参战这一史实所能概括的。15万华工无疑是15万使者,他们充当了架接东西方文明桥梁,并在回国后在中国建设、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梁士诒等人在中国历史的重要关头是有所建树的。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