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的起跑线
通用英语星级考的低龄化趋势和教辅火爆现象都已表明,“过度教育”成了当下基础教育的一大问题。过度教育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当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幼儿园教室里没有玩具和其他教育材料,所教内容却有大量的识字、计算、拼写等,不仅有书面教材,有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作业本,老师不采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而是采用了讲授式教学,幼儿端坐静听,课上课下还要进行识字、拼写等训练。
被网友称作“最牛愤青教授”的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曾针对目前的孩子教育曾说:“我痛心呀!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线上!”中国家长宁做“虎妈”,也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就了“起跑线”越来越提前的尴尬现状。
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巡视员朱慕菊在“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上指出,过度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可以说是教育体制竞争性的负面影响。“升学率成为教育领域的GDP,这一竞争性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政府部门对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要扭转不良的竞争,政府需要系统地介入和解决,淡化竞争性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表示:“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原则上大家都同意,但付诸行动,还会有困惑:校长也不愿教师和学生压力太大,但升学率降低怎么办?教师也不愿让学生太苦,但学生成绩下降怎么办?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太累,但将来上不了好学校怎么办?”
长期关注基础教育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指出,当下许多流行的过度教育观念都是源于现实压力。“虽然讲义务教育,哪怕城里学校所享有的教育资源也相差悬殊。这种差别是教育资源严重不均造成的。近年来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强,办学硬件改善了不少,但软件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一边是学校本身的两极分化,是教学资源的愈加畸形的分配,一边讲让家长们放心让孩子就近上学。凡是有点条件的人,都想把孩子送到资源优厚的重点中小学上学,这个‘起跑线’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线,社会怎么能不紧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