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如何让地产回归理性?(3)

楼市调控:如何让地产回归理性?(3)

核心提示:本轮调控不会像2008年一样,而是长期的。限购短期不会退出,我们预计甚至可能会持续两年左右。直到保障房在住房市场中所占比例大幅增加,投资性泡沫被挤出后才可能退出。

广东清远 银湖城 再吹长沙风

“从广州沿广清高速向北,两根烟的功夫,就到了银湖城。”广州人的一句玩笑话,把银湖城的地理优势充分地描述了出来。

按照银湖城的项目简介,其紧邻广清高速银盏出口(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广州人的出行,交通部门把广清高速的银盏进出口移至该项目附近),其西邻广清高速,东连万亩原生森林,北邻国道107,南靠风水宝地古钱岭;规划中的广清轻轨银盏站与项目相邻,未来将与广州地铁3号线、9号线无缝连接。

作为广州市的后花园,清远市在很早就提出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与产业优势与广州对接,此时,银湖城的产生也符合常理。

不过,一向大手笔的这家地产开发商,在清远也毫不含糊地复制其在长沙的品牌传播方式,“世界级皇家园林”、“国际级航母配套”、“满屋名牌9A精装”等字眼。

湖南一星律师事务所叶翔锋律师曾向《法人》记者介绍,《广告法》第7条明确规定,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雅苑”使用世界级、国际级、顶级显然违反了该条规定。

“由于虚假广告才在长沙被打了屁股,屁股上红印还未消失,开发商就把这一操作套路带到了清远,可见其胆子有多大;另一方面,工商部门的行政处罚,由广告制作公司这一替罪羊担着,开发商一点负面影响都没有,何乐而不为,这种公司既可恶又可恨!”当知晓该开发商的广告传播方式时,广东省内另一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发出上述感叹,同时,他又认为,这种传播方式在房地产圈内是众所周知的套路,被称为“在红线与灰线之间翘起脚尖跳舞,”无奈、无招。

北京中永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兴成律师认为,对此管理盲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协调一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信息共享的监督机制,只有这样,违法做广告的企业才有可能收敛,当然,涉及到利益因素,国家工商总局应当牵起这个头,履行监管职责。

然而,在现实的利益面前,工商行政处罚对于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强有力配合,这种处罚只能流于形式。

细心的人还注意到,银湖城项目实际上位于清远市清城区国营银盏林场银中工区,从项目所在地售楼处向四周看,北、东、南三面环山,这些山有的已经被开了口子,有的山已经被削平,还有的被砍了半边,再用混凝土浇筑、加固,尚未被修整的山坡林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毁林建房的感觉。而其宣称的整体规划建设用地近万亩,计划分三期开发,除了首期占地约1500亩明确标示外,二期、三期的项目规划方案及土地使用情况并没有明示,《法人》记者联系了清远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他们除了能提供首期的规划及土地使用方案外,对于其他情况也语焉不详,这不得不让人起疑。

早在2002年12月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通知(粤府办(2002)90号)”,通知要求:各地在安排使用征占用林地计划时,应首先保证交通、通信、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征占用林地的需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开垦耕地和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建娱乐场所等经营性项目占用林地;严禁在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的林地上挖塘养虾;严禁使用林地兴建经营性质的公墓。一律不得毁林开垦耕地。凡属市、县人民政府越权审批的,尚未实施的不准实施,已经开垦的必须退耕还林。各级国土、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相互协调、配合,积极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使用好存量土地,解决耕地占补平衡,禁止盲目毁林开荒。

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林地必须用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改变林地的用途,否则将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国家相关部门也要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情况发生,一律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或其他用途,严格保护国家的公益林地,并且要加大对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

该负责人同时还表示,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必须按照适度保障国家基础设施及公共建设使用林地、控制城乡建设使用林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林地、规范商业性经营使用林地的原则,有保有压,引导各类建设工程节约集约使用林地。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征占用林地提前介入和专家评审机制,定期制订颁布禁止和限制使用林地项目目录,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银湖城逃脱不了毁林建房的嫌疑,至于该项目是否真的是毁林占地,还要等待进一步调查核实。”一位熟知银湖城项目的当地人士称:“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撑,银湖城无生存空间。”

于是,人们在感叹该地产巨头能量巨大的同时,也对这种官商结合的商业模式提出质疑,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它会不会像一个泡沫,最终会不会破灭?一切不得而知。

鉴于上述诸多疑问,《法人》记者通过短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多次联系过相关地产有关部门负责人,均未获得正面回应。

调控依旧 角力不止

人们依稀记得,2010年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曾经连续六天发表“新华时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痛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所在———土地财政以及腐败所酿生的高地价、高房价。文章指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冲动。

时过境迁,用一句话来形容当前的房地产形势一点也不为过:想当初,声音震耳;现如今,波澜不惊。

有媒体撰文分析称,2012年房地产调控最大的变数在于地方政府,不在于中央政府执行调控的力度和开发商的投机行为。能否稳得住地方政府继续执行限购政策和保持地方政府资金链不出问题,才是房地产调控及市场稳定持续的关键。事实上,楼市调控调到了今天,博弈的对象已经转化为中央与地方的角力。以中国的政体和国情来说,地方平时自然沉默,但在关键时刻,地方决定天平倾斜的能力不可小觑。

绿城陷入资金紧张漩涡

绿城现在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开发商的典型代表。开发商现在再次面临是要降价求生存,还是硬扛价格的抉择

在节节进逼、放松无望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面前,负债率高达163.2%的绿城先后经历了“信托门”、“退市门”、“海航收购门”等风波,一直被认为可能成为第一家在调控中倒下的大型房企。一贯桀骜的宋卫平亦被迫表态,“做不下去就三条路:降价促进销售、把手上的项目腾挪出去、或者干脆全面降价,然后就退出房地产不做了”。

一则看起来有些“刻意”的消息让本已处于漩涡中的绿城集团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去年的11月28日,绿城集团副董事长罗钊明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证实,绿城集团旗下的绿城房地产、绿城阳光将与中投公司旗下建银投资以及黑石基金拟成立合资公司,四方分别出资4.8亿元、1.2亿元、12亿元以及2亿元,投资于中国房地产。各方约定在公司成立时初步出资20%,余下的80%将于合资公司成立后两年内支付。

这个消息因中投公司十分敏感的身份而迅速成为市场的热点。

在房地产调控进入深度博弈、价格刚刚产生松动的关键时刻,中投与绿城的深度接触,究竟是“抄底个案”还是代表着“国家队”的政策预判?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平台的中投,参与国内房地产行业会带来哪些问题?这个项目究竟是普通的合作还是中投入主绿城的前奏?

接近绿城的人士透露,“这个项目仅是第一步,未来应该还会通过这一平台完成更多对绿城现有项目的收购”,“但具体什么时候收购,最后会达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能确定”。

其后的12月1日凌晨,绿城董事长宋卫平再次被传言“逼迫”现身,发表千字文澄清绿城并未破产重组,这是绿城三个月来遭遇的第四次“风波”。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2008年。当时绿城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危机,但2009年的好日子让绿城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生死考验后,再次选择了扩张。而这一次,不知绿城是否还有这样的好运?

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对媒体发表了惊人回应。宋卫平指出,绿城最不济就是走上“卖项目、降价、不做房地产”这“三部曲”,也不至于破产。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