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平台建设取得成效。省造船工程学会、省船舶行业协会在密切行业联系、扩大省外交流、提供行业信息咨询服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引导船舶工业企业逐步向有序竞争、差异化竞争方向转型发展。省航海学会船舶技术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船舶舾装产品及材料质检中心,在提升船舶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强化质量保障等方面发挥有力保障,有利于支持船舶工业企业加快向技术研发、品牌经营方面转型发展。
浙江船舶工业的主要问题
我省船舶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国内外航运市场的变化和造船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呈现出五个突出的问题:
造船品种较为单一,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从手持订单结构来看,我省造船品种主要以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散货船、中小型船舶为主,缺乏高端和知名品牌。
龙头企业整体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1年浙江省船舶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仅有金海重工1家,而江苏省有4家;浙江省造船完工量突破100万载重吨的企业仅有3家,江苏省则有11家。
配套产业规模较小,核心零部件的装船率较低。2010年,我省主流船型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约为15%—20%左右,低于49.67%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日本98%、韩国90%的国产化船用设备装船率水平差距更大。
企业面临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的问题。银行将船舶工业列为高风险行业,对船舶企业的放贷始终保持谨慎态度,众多船厂和船东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由于调整了船舶生产企业的最低计税依据,企业的税负出现了大幅度增加。
涉船管理多头重复,行业自律能力较弱。涉船部门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职责履行协调性较弱,管理存在多头重复现象。这种管理体制表面上职责清晰,管理有序,但实际上在小船厂准入监管、船检管理、船舶质量源头控制等领域难以管理到位。行业组织协调有待加强,自律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加快浙江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蓝色经济是21世纪的重要标志,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将成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海工装备、特种船、海洋执法船、游艇等领域成为国际新兴潜力市场,能否抓住这个发展机遇,为我省船舶工业寻找到新的市场蓝海,是当前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我省必须以加快推进船舶制造大省向船舶工业强省转变为目标,坚持“突出重点、创新引领、企业主体”三大原则,明确市场主攻方向、攻克核心技术瓶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船舶工业产业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产业基地和品牌产品,努力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在全球船舶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中高端环节,力争成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