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初开始,长富村对原有集体资源进行整合,34户村民以土地经营权量化入股,长富村以原谷子加工厂入股,成立了肇东市首家农业股份合作公司——肇东市长富米业有限公司,投资20多万元建成加工生产线,终日和泥土打交道的村民放下锄头成为股东。李凤山多次赴省城、跑北京,借助名人宣传,抓住哈洽谈会等商机大力推介,打造了“绿色有机第一米”这一品牌,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纯利润140万元。如今,“大干”牌有机小米市场价每斤高出普通小米近10元钱。十年来,米业公司共为村集体累计增收1200万元,全村农民累计增收1908万元,人均年增收2000元。
依靠米业公司的拉动,全村形成了“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现在,长富米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99户,全村规模经营绿色有机谷子种植面积2300亩,同时辐射带动外村绿色有机谷子种植面积2200亩,年加工销售有机小米4万箱,村集体年纯收入200万元,入社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
“村里得干几件大事。米业得发展,农机合作社也要扩大规模……”这两年,李凤山的雄心越来越大。2012年,他代表村里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签订了小米深加工合作协议,由大学投资3000万元建设优质谷子种植基地;融资建设金色米业加工项目,落户省绿色食品产业园,预计总投资三亿元。然而,伴随着项目的紧张推进,李凤山却日渐消瘦。今年年初,体重170多斤的他,在两三个月内骤降了近50斤。
试水土地规模经营,办起肇东第一家农机合作社
2005年,随着国家逐步加大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力度,李凤山感到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兴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大趋势。他主动赢得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多次跑省里有关部门,争取到了由省政府批准立项的农机合作社项目,全省首批本来确定10个,他硬是千方百计地争取到另外1个指标,成为第11个。李凤山通过组织村民入股、争取国家投资等办法,成立了肇东市第一家农机股份合作社,购入收割机、拖拉机、翻斗车等大型农机具27台(套),并以农机合作社为牵动,整合临近村屯4万亩耕地进行规模经营,实现了“小四轮变成大农机、小白龙变成大喷灌、小垄种变成大双行”三个根本性转变。农机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7万元。同时,李凤山还兴办了长富村玉米吨粮田合作社,现入社农户186户,规模经营土地6100亩,年实现收入320万元,入社农户户均增收1.7万元。
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李凤山还积极开辟增收渠道,大搞劳务输出,组织富余劳动力走出田间,外出打工挣钱。目前,全村在石家庄做技术工人的有120人,有35户农民在天津建筑设备租赁一条街开展经营,有56名农民被俄罗斯聘为农业技术顾问,有25名农民成为专职农副产品经纪人,现在长富村每年依靠劳务输出就创收近800万元。
惊悉李凤山去世的消息,长富村的乡亲们都自发地跑去给老书记送行。老党员张万林泣不成声:“这么多年,他像照顾自己爹妈一样地照顾着我,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啊!”
斯人已去,英名却将常记人们心间。
利为民所谋,他把村民的幸福当做奋斗目标
人们常说“吃水难忘打井人”,这话在长富村村民心里体会最深。他们最清楚,村里如今能够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与李书记这些年的操劳分不开。
在李凤山的带领下,从2006年开始,长富村党总支推行“产业反哺村基建设”计划,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近几年来,村里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铺设了村屯主路12公里的白色路面、2400延长米的排水沟,村屯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投资20多万元,免费为全村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为400户农民安装了自来水。全村的新农合和有线电视费用全部由村集体缴纳,低保农户都达到应保尽保。2009年投资85万元,新建建筑面积518平方米的村委会小二楼和3800平方米的文体休闲广场,配套建设了篮球场和体育健身器材15套。每逢农闲时,休闲广场上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生活在长富村,就是感觉舒心惬意。
今年年初以来,李凤山在病重住院前先后组织召开了4次村民代表议事会,研究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他病逝的前几天,村干部到医院探望,被他轰走了:“你们有时间多想想村里的事儿,别总来看我,赶快回去干活。”村干部热泪盈眶地慨叹:“书记都病成这样了,还想着工作。”
作为村党总支书记,他始终把村民的幸福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从2011年起,各项公益事业都由村里负担,没让村民掏过一分钱。还在村里设立了村民服务站,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党员为民服务承诺制,受理和代理群众需要到镇和市里办理的各种事项,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远行,在李凤山的心里,只要能为村民们寻找到幸福乐园,宁愿跋山涉水,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