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关”工程深化服务型党组织(2)

以“三关”工程深化服务型党组织(2)

三、形成以上现状的原因

(一)外出民工

1、制度缺陷。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根源;现行相关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制度缺陷。

2、社会原因。政府管理和职能转变不到位,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机制障碍。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礼尚往来等逐年增长的经济支出负担,迫使农民不得不离家外出打工,凑钱解决生活必需的开销困难。建房或购房、子女上学等大笔经济开支,同样逼迫农民外出打工。被逼外出务工的民工之中,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较淡薄,劳动技能不高,导致从事的工种较差,劳动时间较长,工资收入却总体偏低,家庭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

3、个人原因。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也是常产生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因素。农民长期从事纯农业耕种,劳务负担重、收入低,而且可利用土地逐年减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和东中部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习水县农民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向往之地。

(二)留守儿童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空巢老人

1、个人原因: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在晚年得到更多的自立和自由。这些老人大多是经济上能够独立,精神生活较为丰富、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老人对一直生活着的地方有深厚的感情,恋巢情结重,即便子女要求其一同到异地居住,他们不愿离开久居的环境。

2、家庭原因: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但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子女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受子女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的;个别子女虽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调查中发现有2例。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