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网上群众路线”新天地(3)

走出“网上群众路线”新天地(3)

核心提示:网络日益成为聚合民意的“舆论场”、干群互动的“绿色通道”和为民服务的“好帮手”,极大拓宽了群众工作的领域和范畴。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制度机制要先行

善为治者,贵在求民之稳,达民之情。新时期应对“网络赶考”之路,学好、用好、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网络执政能力和水平,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完善网民利益诉求回应机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关键要搭建好党群联系密切、互动交流顺畅、群众有序参与的制度化平台。对网民利益诉求及时办理回复,对有普遍性的问题要进行细化分类、归档整理,建立健全利益诉求结晶机制,及时纳入公共政策议程。完善网络问政理政绩效考核机制,设立“回复率”、“满意度”等考核指标,及时在网络上晒出回复意见和考评结果,确保群众利益诉求能够及时得到受理、解决,在网上良性互动中重塑干群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建立网上舆论引导和利益调控机制。加强舆情研判,完善舆情引导机制,主动设置议题,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对非理性心态主动应对、及时疏导;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快速反应、防患于未然;对突发事件引导,要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开放有序、管理有效,及时占领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对少数造谣滋事、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要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网络斗争。完善利益调控机制,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平等对话交流互动中顺势引导、整合利益、调和矛盾。

建立健全网络问政监督机制。网络问政的前提在“问”,重点则在于“行”。“问”是方式手段,“行”才是最终目的。由“问”转为“行”,关键在于建立监督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网络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公仆信箱制度、领导干部留言板制度、网络实名举报制度、网络信访制度、限期办结回复制度等,健全网络懒政、网上责任事故问责制,确保网民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声、事事有着落。同时,对借网络监督之名,行诬告陷害、敲诈勒索之实的,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

创建网上网下联动对接机制。网络是联系党群政群关系的桥梁和媒介,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决不意味着放弃群众路线的一些传统的形式和方法,决不意味着要以“键对键”取代“面对面”。事实上,网上群众反映的问题,最终还要在实践中落实、解决。因此,必须建立“网上察民意、网下解民忧”的网上网下联动对接机制。领导干部要带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以网上群众意见为镜,对照检查现实工作当中的不足,带着网上群众意见,深入基层一线,俯下身子,在“接地气”和躬身实践中切实为民排忧解难,绝不能以看帖子、回留言、“织微博”代替走基层、办实事。

(执笔:倪明胜、李清华)

责任编辑:刘萌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