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国需要何种人口政策(4)

科技兴国需要何种人口政策(4)

中国科技能否赶上甚至超越西方?

除了人口规模优势外,中国很多过去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因素已转变成中性甚至有利因素。天下一统在历史上也许不利于孕育科技变革,而现在政治的统一有利于中国对其他国家形成规模优势。中国以前远离其他主要文明,而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兴起,让中国处于世界最有活力的新兴地区的中心。科举制度虽因左右知识精英的人生追求而不利于自然科学发展,而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却传承下来了,到今天已转变成对学业的重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地位较低,而现代民众对科学家和工程师普遍尊崇。

不过,即使拥有人口、文化和经济等有利条件,中国要在科技上追赶甚至超越西方道路坎坷。科技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周期漫长,科技人才的培养经年累月,学术氛围的形成更需要历史沉淀。因此对新兴大国来说,科技进步会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美国在1872年就超过英国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经济体(Maddison,2009),但科研水平直到1930年代才追上欧洲,这还部分归功于大量科学家因动乱从欧洲移民美国。

表2是2000-2013年间诺贝尔科学类奖获得者最多的5个国家在2000年之前和之后的获奖人数。日本经济在1980年代就达世界一流水平,但日本获奖者人数在2000年之前屈指可数,在2000-2013年则升至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即使按获奖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日本也高于曾长期占优的德国和法国。这印证了对科技成就的认可相对于经济发展有几十年的滞后。扣除海外出生者,在2000-2013年美国获奖者占人口的比例也只有日本的1.75倍左右。尽管日本教育体制比较僵化,两国的表现并非天壤之别。

表2自2000年以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人数最多的5个国家

3

注:获奖者所属国家来自诺贝尔奖委员会网站,括号内为扣除国外出生者的获奖者数量。

上表还显示,在2000年后,美、英、法都有较大比例获奖者生于国外,说明这些国家能吸引海外人才。不过未来吸引力也许会随这些国家经济地位的相对衰微而下降。 目前美国吸引的人才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占压倒性多数。 如2000至2009年, 美国吸引技术人才的H1B签证(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2011年)获得者中,46.9%来自印度,8.9%来自中国。美、英获奖人数更多还得益于英语的地位和两国浓厚的学术传统。

比较2000-2013年与1949-1999年的获奖人数,日本上升最快(11/5),德国下降最快(7/40)。由于从取得成果到获奖存在几十年的滞后,诺贝尔奖数量反映的应是更早的成果。尽管日本目前生育率低于德国,但1950至1995年,日本人口增长了64%,远超德国的22%,这有利于日本获奖人数在近期后来追上。

中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在2012年为3325万(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而印度在2010年为2660万(印度监控和统计局,2012),美国在2012年为1993万(美国人口普查局,2012)。中国目前居世界首位,但低生育率趋势下,这种优势难以维持。从2008至2014年,中国大学报考人数已经减少了11%,这背后是生育率长期低迷导致报考适龄人口的大幅萎缩。如图2,适龄人口的萎缩将持续到2023年左右,接着会有一个六七年的小幅回升和平坦期。之后的适龄人口能否稳定?

图2 中国历年高考适龄、报考、录取人数

4

注:数据估算来自人口历次普查和历年高等教育公报,适龄人口是当年18和19岁人口的平均数。

现在出生的人将在2032年前后报考大学。年出生人口取决于1)生育率,即每个女性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2)育龄女性的数量。中国的生育率面临三重下行压力:一是现代化进程对生育率的挤压。二是导致东亚文化圈生育率全球最低的共同因素。三是长期计划生育政策和宣传下的惯性。新近的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对生育率提升是杯水车薪。自2014年开始的未来10年内,处于育龄高峰期的24-28岁女性数量将从6340万锐减至3464万左右。因此,即使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能将生育率提升50%,也无法阻止年新生儿数量在经历放开得以有限反弹之后又开始大幅减少,导致2032年后报考大学的适龄人口再次雪崩。这首先会降低大学生的整体质量,最终也会降低大学的入学人数。

从趋势来看,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国家。从18-24岁的大学适龄人口来看,印度目前是中国1.2倍,而印度和中国的大学毛入学率分别为18.8%和26.5%。到2040年,印度的大学适龄人口将是中国的1.7倍。到时就算中国的毛入学率能达到60%,印度只要达到35%,其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将超过中国,之后印度超出的幅度会越来越大,最终在人才规模上完全超过中国。虽然中国相对于美国的人口优势会维持较久,但如果生育率无法提升,只要两三代人后,美国每年出生人口将超过中国。即使不考虑美国作为传统移民国在吸引全球人才上的优势,中国的人才规模也将被美国反超,退居世界第三。

极低生育带来的不仅是未来人才的减少,更是人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到2013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的比例已达14.9%,在未来30年将一路上升到40%左右,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在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97位(世界卫生组织,2013),中国未来老龄化如此严重根本原因是生育率太低。

由于人的创新和创业活力在30岁左右达高峰后快速下降,越是人口结构年轻的国家创新和创业的活力就越旺盛。我们的研究发现,年轻人口比例减少,创新活力会以更大幅度减少。这意味着,老龄化不仅减少年轻人的比例,也减少年轻人本身的创新动力。日本的高科技业在1990年代之前日如中天,现在却萎靡不振。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这与日本人口严重老化有很大关系。此外,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社会抚养压力会持续上升,不断恶化财政状况,大大挤压对科学的投入。

很多人认识到人口老化的负面效应,但却相信,为了把人口规模降下来,这些代价是值得的。但如我们之前数十篇文章中所论述的,无论从资源、环境、经济还是社会来看,支持人口减少的所有理由没一个站得住脚。人口是经济和科技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减少人口的目标在根子上就错了。在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持续衰减下,需求和供给将同步萎缩,除殡葬、医疗、养老等外,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成为夕阳行业,投资意愿低迷,基础设施缺乏更新的动力和财力,创新和创业活力大幅减缓,最终让科教兴国的理想成为泡影。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