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雪融尽又一春(3)

霜雪融尽又一春(3)

——宜良县海马箐水库移民搬迁工作纪实

摘要:“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云南宜良县把海马箐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作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课堂,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幅推开群众门,与群众心手相连,共话美好明天的和谐图景。

迎 春之 行

宜良县30位副县级领导分别担任30个安置点点长,镇(街道)联村领导、村(社区)书记主任、村小组长任副点长,并对4个片30个点的片长、点长在各安置点进行挂牌公示,片长、副片长负责协调处理片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点长负责安置点的协调服务工作。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这“经”每家各不同。针对搬迁工作中每户存在的实际困难,推行了“一对一”包户移民工作机制。由全县147名正科级领导干部每人对口联系一户移民,并形成规范的“一对一”包户移民工作机制,要求“一对一”干部全程做好“保姆式”跟踪服务和相关协调工作。推行风险责任保证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要求做到“三个一”,即“记好一本群众诉求台帐,填写好一张群众诉求登记表,上交一个工作报告”。切实做到“四到位”,即“政策宣传动员到位,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到位,移民困难帮扶到位,搬迁过程中出现问题协调到位。”

亲家,多么温暖的词语,许多搬迁户虽然不知道他们的亲家,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但他们却清楚地知道,有事找亲家,一个电话亲家会立马赶到,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移民陈忠华今年是笑得合不笼嘴了,他现在一个月的收入就等于他以前一年的收入了,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亲家”大哥——信访局的局长张士平,每次见到张士平,他总是拉着张士平的手久久不忍放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大哥,这辈子,你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了。”这个朴实的汉子,他创造了一个纪录,成为第一个签订了搬迁协议的人。

信访局的局长张士平深情地说:“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真心实意,答应老百姓的一定要做到,我们的群众也是人,只要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定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张士平在帮助陈忠华盖好了房子、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想:陈忠华用什么来养活他的一家四口?经过与陈忠华了解,他有一本驾驶执照,能开大货车,张士平拿出了自家存在银行的钱,帮助陈忠华买了一辆大货车,跑起了运输,并帮助他联系了水泥厂拉水泥的工作,陈忠华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会遇到这样的好大哥、好干部。

一天,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捍东接到一个用他的“一对一”亲家余绍周的电话打来的电话,一个让他好久都没回过神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面骂了很多、很难听的话,原来电话是余绍周的儿子打来的。当晚,陈捍东无法入眠,他一直在想,余绍周到底想要我们“一对一”帮扶亲家帮他做什么?

余绍周一家三口一直在昆明打工,陈捍东千辛万苦,终于联系上了余绍周,午饭都没有顾上吃一口就急匆匆赶往昆明,在城里找了两、三个小时才见到了老余,苦口婆心地讲政策、说道理,最后却得了老余一句话:别人搬,他就搬。而他并没有放弃,坚持给老周打电话,做工作,直到规定签协议的前两天,老余终于答应来选地块了,前前后后跑了两、三天,最终选定了地块,从房子的放线、开挖、协调工程队,到放工用水、用电,他像一个“保姆”一样。老余到银行去取钱,密码忘了,也是他一步一步地帮着去找人,最后把钱取出来,放在了老余的手里。在老余家搬家的酒桌上,老余的儿子,端着满满一碗酒来敬陈捍东,给他赔理道歉,20岁的男人,流下了大颗颗的泪。陈捍东心里明白,这泪不仅是为他一个人而流的,而是为许许多多像陈捍东这样为民办实事,替老百姓分忧解难的好干部而流的。

精诚所至,春风化雨。搬迁户陈树荣,他的“一对一”联系领导是县科协主席李承辉,经过李主席10多次的上门做宣传、做讲解,帮助他打开了心里的结,解决了实际困难,在李承辉的“一对一”联村包户工作日志中,清楚地记述到:在规定的签字搬迁时限内的头一天晚上,他终于愿意来选安置地块了,接到电话,李承辉立即与马街镇联系,工作组专门派车把陈树荣接到县城,李承辉陪同陈树荣选地直到深夜12点多。第二天7点多他们又开始一块一块地看,一个点一个点地选,到早上9点,选中了他满意的地块签订了搬迁协议。

陈树荣回忆说:我想如果我再不签字,我对不起我亲家了,他真的是用一颗心对我好的,前前后后来我家10多次。

在房屋建盖过程中,由于连日的阴雨,使陈树荣家打好的挡墙,裂开了40多公分,李承辉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与当地党委政府和村组协调,筹资4000元加固了挡墙。

移民们如何搬,安到哪?宜良县县委、县政府问计移民,决策共商“一条心”,规划安置“一条龙”服务机制。采取以农业化安置为主、货币化和投亲靠友安置为辅,让移民自愿选择适合自身生产生活发展的路子,同时尊重广大移民的意愿,按照谁受益、谁安置,大分散、小集中的安置方式,力求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将嵩明县洼子村选择农业化安置方式的移民安置在全县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县城驻地匡远街道办事处下辖的社区居委会,将海马箐村选择农业化安置方式的移民安置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狗街镇、北古城镇、马街镇下辖的社区居委会。在此基础上好中选优,又把条件相对好的村、好的点作为移民安置地进行规划布局。安置地的乡镇精心组织制作了精美的宣传图片,方便移民首先通过画册更好地了解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安置地块。确保了移民搬得了、稳得住、逐渐能致富。

有的移民在选择安置地块的过程中,共调整了七、八次,无论是“一对一”的干部,还是各工作组的人员,每一次都耐心细致地陪着他们到现场去看,与安置地党委、政府协调处理,保证让移民选到满意的地块。移民高不高兴、满不满意成了工作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移民到安置地建房,由安置点的村组在做好“三通一平”服务的基础上,免费提供施工用水、用电和提供6个月的临时住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北古城镇宋家营村村小组长李红刚为了让农户尽快住上新房,开来了自家的推土机,自愿出义务工,为移民搬迁户填土挖方。北古城镇北羊街社区,主动为移民户上户口,将责任田地的补助款亲自送到移民手中。

人心齐,泰山移。为进一步做好移民建房过程中的水电服务、图纸设计、户籍办理、保险转接等工作,专门抽调各部门业务骨干,成立了13个责任工作组。民政局55岁的老党员党绍伟被抽调到工作组,在工作组里是年纪最长的一位,但进村入户、迁坟上山,每一步他都会走在前面,做移民工作既耐心、又热情。为了一位77岁的老人能顺利落下户口,他开了几个小时的车,把老人接到县城。他联系的移民户,他跑了18趟,用他的真诚感动了移民。在移民中有两位孤寡老人无法进入养老院,他跑前跑后,找政策、想办法,最终帮两位老人顺利送入了养老院,找到了老人温暖而开心的“大家庭”,看着两位老人直进养才院的背影,他忙不赢摸一把脸上的汗水,他笑得好开心。

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的一切,13个责任工作组的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为移民核对信息,发放补偿款。为方便移民,工作组又分为4个小组,专门对口服务进行农业化安置的100户移民,并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制作成便于携带的小卡片,并要求每位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开机,对于移民提出来的困难和问题尽力协调解决,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必须及时上报移民搬迁指挥部研究解决,保证移民的问题件件有落实,困难一个也不落空。

一个政策、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碗水端平,诚心换来民心。在政策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实事求是的补偿,坚持政策规定的补偿标准不动摇。对移民反映的实物量不准确的问题,由移民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后,迅速组织人员分两个小组对设计阶段实物指标调查中漏项部份进行复核。通过宣传动员和多次复核、公示、移民签字确认,洼子村复核增加的实物补偿资金为26.88万元、海马箐村增加的实物补偿资金为11.67万元。

为整体推进移民搬迁的工作,成立了由县纪委书记任组长,督查领导小组对“一对一”干部开展移民工作情况、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和考核。并明文规定“一对一”干部,进村后不准踩踏庄稼、采摘水果,在农户家中就餐,一律按标准及时支付餐费。并组织建设、施工、设计、监理、质检单位在工地现场承诺录像,在县电视台播报,同时把承诺内容录制成光盘存档,根据工作需要,将上报参建各方主管单位。通过严厉的督查,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力落实。

一位“一对一”正科级联村领导这样说:在搬迁工作中带着“四心”走进搬迁户家中,针对每一家每一户的困难都各不相同,我们“诚心”交流,全面了解他们存在的难题,帮他们解决问题;“爱心”关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真心”帮扶,帮他们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实心”办事,与他们交朋友,打亲家。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