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农化”还是“工化”的论战
这是五四前后一场与中西文化问题基本同时开展的一场论战,但持续的时间更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20年代,论战双方分别是:主张“农化”(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是当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所有反对中国大革命的封建顽固派、阻止新思潮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国粹派和“甲寅派”,以梁漱溟为代表的鼓吹复兴中国文化的新旧调和派等,都站在以农立国的一方;主张“工化”(以工立国)的代表人物有恽代英、杨铨、杨明斋等。第二阶段发生在30年代,“以农立国论”代表人物为梁漱溟,与之相对立的是以吴景超为代表的《独立评论》派。第三阶段发生在40年代初,这次有专门研究农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参加,学术探讨也更加深入。
最初鼓吹“以农立国”的代表人物是章士钊(章行严),他在《业治与农》(1923)提出了“以农立国,文化治制”的思想,立即引起激烈的争论,支持其观点的有董时进等;质疑者中有孙倬章等。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主张复兴农村,通过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第二种是主张发展工业,认为振兴都市工业才能救济农村;第三种是先农后工,主张首先使农业工业化,在农村培植小规模农村工业,作为向工业社会过渡;第四种是调和论点,主张农工并重,提出发展民族工业和实行民主主义的计划经济等。到了40年代,翁文灏提出“以农立国,以工建国”二者相辅相成的新观点。[6](P740)
应该说,这些讨论反映了在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下,我国学者关于如何挽救当时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些思考。在这场论战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共产党参与不多。虽然讨论因解放战争而终止,但是其中关于农业和工业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讨论,比如许涤新在《中国经济的道路》(1945)中提出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和“建立现代化工业和推动合作经济”的思想,以及学者们关于工业化的具体条件、工业化的利弊等问题的探讨,对于今天我们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