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命题的提出、实践探索及其历史启示(5)

“中国道路”命题的提出、实践探索及其历史启示(5)

二、“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

从时间上看,对于“中国道路”实践探索的考察应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这是一个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大约120年的大跨度历程[9],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前,中国人对于“中国道路”的早期探索。“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10](P1469)寥寥数语,勾勒出长达80年中国人寻求国家复兴的艰难历程。在这一时期,为了从贫困落后中摆脱出来,从政府和民间分别涌现出巨大的变革力量,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虽然最终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但是结果仍然不尽人意,“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这两个目标,一个也没有完成。“太平天国的失败告诫人们,不冲破小农经济的狭隘界限,不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中国无法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迈向近代;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诫人们,不从根本上改变对人民大众的立场,不用武装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资本主义便难以成长;辛亥革命的失败则启发人们,不触动农村的封建关系,不折断帝国主义伸向中国的魔爪,中国希冀独立自主发展只是空想,而资产阶级的新生政权也难以确保从而作为国家也就并不能真正从封建主义的旧天地里走出来。”[11](P185)“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10](P1471)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末,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道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展开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最后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这一进程既与国共两党的斗争与合作相同步,又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对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国际大背景相交叉。在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下,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胜利;在国内外正义力量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最终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为“中国道路”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除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条道路以外,还有一些坚持“教育立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全国各地倡导和实施“乡村教育运动”。他们认为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关键在于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为此,要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①这些做法对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的推进,这些运动逐渐走向衰落。事实证明,在战争频仍的动荡年代,“教育立国”之路是走不通的,它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