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正确认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可持续性,面对成就和问题,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
毋容置疑,自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稳步上升。但与此同时,国内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社会诚信缺失、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巨大障碍。“中国道路”将走向何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到底在哪里?这些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需要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来看,有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即东方不同于西方,中国不同于世界。从时间来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远远不及西方。如果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算起,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已有200多年,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只有100多年。而在这100多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动荡和战争的状态下度过的,真正稳定建设的时间更短,即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从性质来看,西方的现代化是内生性的,是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形成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使其历史文化中原有的契约精神得到释放,并在社会治理和对外交往等方面通过法制和规则加以强化。相比之下,我国是一种外部压迫型的现代化,其现代化的动力不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而然提出的诉求,而是由于应对外部压力迫不得已才取得的手段;从环境来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大环境远不如西方优越。当西方开始现代化进程的时候,其科学技术已经领先于其他地方,其对外扩张遇到的阻力小。相比之下,我国现代化所面临的环境要恶劣的多,我们不仅在科学技术、资金、市场占有等方面落后于西方,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缺乏话语权,在很多地方被西方国家的游戏规则所限制;从结果来看,西方的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在其漫长的时间里得到逐步解决,现代化道路比较平稳。相比之下,我国现代化进程时间短,在这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自然会产生许多问题。以上这些,注定了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充满艰辛。但这些都是“成长的烦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这些问题都可望逐步得到解决。当然,“中国道路”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而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关键又在于民众的利益得到实现,现代化的成果能够为广大民众所共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