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张鹏:理解新常态 洞察新热点——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5)

(三)出口和国际收支

第三个是国际收支形势,这个不容乐观。总体来看,1—10月份,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是3.9万亿美元,增长3.4%,其中出口是2.1万亿美元,增长5.7%,进口是1.8万美元,增长是0.8%,进出口相抵,相差大约是3千亿美元。从这个数来看,我们基本上是正常的,正是增速慢了一点而已,但是其中大家会发现又出现很多的现象,比方说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过去经常听到叫来料加工,还有进料加工,那么在这几年,我们出现了一个新的贸易业态,叫初料加工,中国拿出原材料,交给别的国家加工,然后我再进口他加工以后的产成品,这叫初料加工。初料加工增速是多少呢?刚才咱们的平均增速是3.4%,而初料加工的增速是18.9%,增长非常非常快,初料加工增长这么快代表什么?第一个代表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第二,代表我们中国在很多产品生产上的成本也好、效率也好,没有人家别的国家高,有可能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把产能转移到越南,把产能转移到柬埔寨,但是毕竟从我们这个情况来看,确确实实人家越南和柬埔寨的生产效率就是要比我们高,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转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毫不讳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这点也是非常一针见血。

下面我们离开贸易,走向投资,就变得更加有意思:1—10月份,因为投资只到10月份的数据,我国引进外资是958.8亿美元,下降了1.2个点,对外直接投资是818.8亿美元,增长17.8%,两者相差了大约140亿美元,所以中国在投资领域所获得的顺差已经不大了,但再往下走,先把七月份的事情放开,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的统计是有6484亿人民币是对内投资,而有1445亿人民币是对外投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同样一段时期里边,有6484亿人民币对内投资,换句话说,我们一共引进的投资是958.8亿美元,你6484亿人民币除以6.2,我们就按今天的汇率来看,除以6.2,在1050亿美元上下,那么换句话说,我们引进的所有外资都不是以美元的形式表示,而是以人民币的形式表示,还不太够,还有点错误和遗漏。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引进的外资,都直接给我们人民币,而不给我们美元?这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一个原因,有可能是本来这笔钱从拿回来以后,就没想再拿出去,往往是国内的企业,现在融资很紧张,我干脆就把我海外的资产调回来,那么就以人民币的方式往回调。

第二个情况是,海外资本市场人民币的汇率水平要比国内市场的人民币汇率水平要低,就是人民币在海外市场已经发生了贬值,但是在国内市场还没有贬值,这种情况下,我用美元对中国进行投资,在中国境内再换成人民币,不如我在海外市场先换成人民币,直接用人民币的方式对中国投资更合算。

所以这些情况都是我们面对的一系列新的情况,从九月份开始,中国的结售汇我们就是逆差状态,我们每个月卖出去的美元数量远远大于我们购入的美元数量,这些问题,都是给我们对外投资的环境要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国际收支形势做出来这样一系列的判断:第一个判断,当前是全球总需求不振,这个状况基本上跟我们是符合的,3.4%增速不快;第二个,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第三个,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那么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声,我们也看到了这个现象;第四个,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那么我们要找到自己新的贸易立足点,今年之所以出现还是顺差的状况,与我们进口的商品结构当中,大宗商品占比45%左右有关系,而且大宗商品(除了粮食以外)今年是价格都在大幅度地走低,铁矿石也好、天然气也好、煤炭也好、石油也好,都在大规模走低,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进口量不变,但是我们进口额大幅度下降,才换来了如此好的顺差的状态。

(四)生产要素和产业组织方式

这里面主要是要考虑到我们当前的一些重要要素的变化,那么我们以劳动要素的变化为例。2012年的第三季度的季末,是中国劳动力数量的最高点,2012年第四季度的劳动力数量就比第三季度的数量下降了130万,我们现在比2012年第三季度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了1314万人,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的状态,开始进入到一个向下走的状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来继续激发和保持好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要素的投入,让它能够继续为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延长人口红利,主要的思路就是两个:第一个思路,想方设法让劳动力的配置从低效率状态转变成高效率状态。什么样是低效率状态?农业产品的劳动力,现在来看,一般来讲是低效率状态,而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是高效率状态。我举一个例子,你在家里种地,一年下来,收入也不外乎就是三五千块钱,现在来看一个农民,你现在在北京搬砖,一个小工一天就是120—150块钱,而且不是你创造出来的增加值的全部,那个是你创造出来的增加值的全部,那么你想想看,那个一年赚五千块钱,我现在一个劳动力还是出大力的,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去出力,我现在一个月就可以赚到四五千钱,那么一年就四五万块钱,那么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给产出带来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怎么样让劳动力能够继续从农业转移出来,让它进入到非农产业?而且是合理有序的转移呢?就是新型城镇化,这个是能够继续推动劳动力持续稳定,而且有序转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我们北京相应的,给户籍不太可能,但是我们反向的,给予他居民权,这是要给的,下一步,我们也要推出自己的居住证制度,这个居住证制度,除了选举权、被选举权等一系列的政治权利以外,越来越多的居民权利都要在居住证制度当中予以体现和固定下来,这是第一条路。

第二条路,就是让现在一个劳动力从一个简单劳动力变成一个复杂的劳动力,让他具备更加现代化的生产技能。这种情况下,把他的劳动要素、劳动力还是一个,但是劳动的生产效率从一个变成了十个,这是我们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对劳动者进行完整的职业能力的培训,那么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周围职业教育改革,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就是说我们要依靠现有的职业高校体系、职业中专体系去培养我们符合大伙儿要求的技术人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最好的是我们普通高等教育体系,那就把普遍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一半拿出来,让他去从事应用型教育、应用型技术教育。那么这一半不是说1200多所,把后600所拿出来,而是根据行业的特点,比方说哈工大,他主要就是做工业操作实务的,那么他就应该去做,尽管他在全国排名可能是前20名,但是他也应该去做职业高等教育;那么另外一个学校,他可能排名比较靠后,但是他主要做的是人文理论的这种研究和学习,他不适合做职业高等教育,相应的,他还有可能继续保留在普遍高等教育里面,那么在此情况下,在搭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背后的立交桥,为了避免大伙儿都不愿意进职业高等教育,要转变这个思路,就得把这个立交桥搭建起来,无论我学的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当我认为普通教育更适合我的时候,我就通过这个立交桥进入到普通教育去学习,当我是一个普通教育的学生,当我认为职业教育更适合我的时候,我就通过立交桥,转到职业教育来进行学习。职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未来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的技术重点不一致,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我们人才的积淀问题,解决一流劳动者的培养问题。

那么与我们刚才的需求相对应,我们未来的产业组织方式也将发生重大的转变,未来那种巨无霸的大型企业的数量肯定要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相应的,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我们产业组织一些新的特征

责任编辑:宋富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