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与其政策调适(6)

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与其政策调适(6)

中产阶层是社会走向结构稳定的人群基础。国际社会许多国家的变迁,也说明了这一点。日本“一亿皆中流”的社会结构、美国新老中产并存的社会结构,都保证了这些国家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而菲律宾、泰国、南美洲诸国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和发展陷阱,与其说是经济、政治原因,不如说是因为社会政策不到位、长期没有形成一个中产阶层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阶层结构,才造成了今天的被动局面。当然,中产阶层兴起后,不代表社会就太平无事了。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看,中产阶层崛起后,会提出相应社会改良、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诉求,执政党要学习处理与这个混合阶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施包容性的社会政策,促进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与良性互动。

在社会阶层结构得到优化前,要畅通社会流动机制,促进资源和机会配置的相对均等化。一是要打造更多向上流动的通道。要从制度设计上为社会中、下层提供向上流动的资源和机会。此外,为全社会提供透明公正的各类职业、岗位的向上路径,如建立开放、公平、免费的各类职业、技能评价评估制度等。二是要更加强调社会流动中的自致因素。通过公正的社会体制机制建设,有效排除、降低外部因素或代际因素对每个公民社会流动的影响,防止“拼爹”现象。三是要注重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毋庸讳言,精英阶层对社会贡献较大,但单纯依靠贡献分配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官民对立和阶层间误读甚至矛盾。为此,现代国家无不依靠积极的社会政策,特别是公共社会政策加以调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各项民生和社会事业,利用政策机制调节阶层间的资源占有状况,促进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四是创造良好的阶层互信环境。阶层、群体的彼此信任,是实现社会团结进步的前提。应鼓励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保护合理的社会秩序,在提升自我资源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片面追求不现实的完全平等不利于正常社会秩序的建设。精英阶层、群体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为此不但不能“任性”,反而应当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精英阶层、群体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新型社会主流意识的形成。五是要防止精英阶层结盟和社会既得利益化。要防止资源过分集中,防范不合理的阶层、群体结盟,进而形成不合理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垄断。要破除社会既得利益化,不允许一部分阶层、群体、个人占有优势地位后,设置排他性门槛和障碍。要通过有效的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包容性的各类利益主体公开公平的讨论、协商机制。

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团结和合作。阶层关系的调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资源再分配也必然伴随着阵痛。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阶层、群体间的社会矛盾、纠纷会大量出现甚至“常态化”。对此,应当创新社会治理,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如利用年节、宗族、民间结社、同乡互帮等传统方式可以实现熟人化、道德化治理。另外,西方国家在走向现代治理的过程中,社团、慈善、社区、志愿者、社工等机制在生成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整合机制,其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应当通过大力发展这些弥散于百姓间、服务于广大民众、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的治理方式,促进社会有机团结,弥补阶层政策的缺陷。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