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中的治国思想精蕴(4)

《习近平用典》中的治国思想精蕴(4)

摘要: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具有中国思想主体性;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反过来又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具有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

再比如,法治是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习近平用典》也反映了这一重要治国理政思想。从《习近平用典》可以看出,习近平先后引用了韩非子的“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以及王安石、张居正、包拯、诸葛亮、王勃等人关于法治的思想。此外,他还先后引用了文子的“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司马迁的“法之不行,自干贵戚”、东汉王符的“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等思想。

所以,习近平用典,虽然是习近平的文风、个人兴趣爱好和讲演的风格使然,但更主要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止于此。如何恢复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如何创造性转化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如何立足于传统培育核心价值观,才是习近平用典的真正意义。

《习近平用典》一书对帮助读者们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很有裨益,但这本书的编者们也有必要继续努力,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内容更新等客观原因。《习近平用典》一书收集的材料截止2014年9月出版之前,但习近平用典的素材还在不断增加,编书的速度赶不上习近平用典的速度。短短的几个月,习近平又在许多讲话中用典。例如,2014年10月习近平引用了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014年11月引用了老子的“上善若水”……显然,过不了多久,《习近平用典》可以出续篇了。

其二,内容准确度有待提高。比如,《习近平用典》引用的孔子为9处、老子为6处、孟子为4处,但实际上习近平引用的孔子的次数至少有30多处,仅在北大讲话一次引用孔子的思想就有8处之多;引用老子的思想不下11处,引用孟子的思想也有11处。2012年至2014年底,习近平用典总数至少应当有300多处,书中只选用了130多处,选入的资料不能显示习近平用典的全貌。

其三,应纳入的内容有缺失。习近平引用孔子最多的是“和为贵”,至少引用过六七次之多,但《习近平用典》却没有选入。老子的“以百姓之心为心”非常重要,对理解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也非常关键。习近平十八大后第一次与记者见面时讲话的中心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以百姓之心为心”呼之欲出。其后,习近平2014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直接引用老子的话说,我们要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在此之前,习近平至少也有两次直接引用了这句话。在“学习中国”APP中,可以发现早在2007年,习近平所写的《之江新语》中已经引用过“以百姓之心为心”;更早则是1989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的著作《摆脱贫困》一书,他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已经引用过“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此说明,“只要我们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定”。

其四,有些引语还应该援引更早的出处或加以说明。比如,《习近平用典》收入了明朝张居正的“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而读过《商君书》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实际上源于商鞅的思想,是著名的“商鞅难题”。习近平在2006年5月写的文章,没有点名地用了商鞅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的名句,并解释说,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编者在处理时,如果加几句对商鞅思想的解释就会更好。再比如,《习近平用典》收入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习近平以此说明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这当然是很好的解释。但在解读部分,编者如能再进一步说明,这句话源自于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子产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就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种爱国情怀厚重的历史渊源。

今天,“四个全面”宏大战略布局与“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战略正在逐渐展开,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习近平用典》将不断修订充实,内容必将更丰富更精彩。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