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中的治国思想精蕴(3)

《习近平用典》中的治国思想精蕴(3)

摘要: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具有中国思想主体性;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反过来又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具有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

习近平用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文化上就是实现中国的文化强国梦,要实现文化强国,就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可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泥沙俱下,如何继承、如何立足?因此,习近平用典,只有放到秦汉之后中国历史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之中,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它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进入春秋战国之后,先后出现了管子、老子、孔子、孙子、墨子、荀子、孟子、韩非子、商子等大思想家,并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等不同的学派,把中华文化推进到繁荣和鼎盛时期。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还是道儒法三家。从战国末期到晚清,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转型。

其一,是法家思想大蜕变:从法治蜕变为人治。其二,是道家思想大蜕变:从无为而治蜕变为丛林思想。其三、是儒家思想大蜕变:从以道事君变为专制工具。总之,从战国晚期到晚清,中国的思想文化的转型是内生型的,其共同的突出问题,一是去精华化,三家的精华大多被抽掉了,因此三家的思想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倒退了停滞了;二是三家的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结合,但总体上是互相排斥的。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就必须要打破原来的文化格局,对过去的历史文化进行大梳理大融合。习近平十八大后大量引用各家经典,对这种融合创新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所谓创造性的转化,关键在于继承什么、批判什么,在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他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近平一方面高度评价儒家思想,指出“有进步的合理的精华”,但也指出,“孔子思想既有唯心的,保守的一面”。不光是儒家,所有“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搬照用。第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公平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打破各家各派的区隔,无论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都可以继承,不搞独尊。

所以,习近平在十八大后大量用典,也是本着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展开的。习近平用典常独辟蹊径,如王勃被大家所熟悉的是他的诗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但习近平却引用的他的法治思想“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是描写观赏庐山风景时的感受,但习近平引用此诗却在于希望人们换个眼光看问题,表达的是一种辩证思维。他引用的经典,反映了他对各家思想的梳理和批判性继承;他引用了各家各派的思想,把不同的思想巧妙地融合于一体;他以道儒法三家为主,但也广泛引用其他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思想;他引用的是几千年几百年以前的思想内容,反映和论证的都是当代的现实问题;他引用古人不是为了守旧,而是为了创新;他继承过去不是倒退,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这些都是习近平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用典与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又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因此,习近平用典,是围绕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目标来展开的。这也体现在《习近平用典》一书的篇章安排结构上,在十三个篇章中,其中的《敬民》、《为政》、《立德》、《修身》、《任贤》、《天下》、《廉政》、《法治》这八个篇章都是围绕着爱国、诚信、友善、法治、富强、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展开的。

比如,习近平同志在阐述“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时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遭遇各种苦难而“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进一步指出爱国这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就是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