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儒家的智慧与现代价值(上)(3)

摘要:中国文化的内容架构非常丰富,包括儒家、道家、佛家、中医、书法、绘画等,儒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而言,儒、释、道三家互相支撑和渗透的文化结构,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及儒家思想。郭继承教授对儒家思想的全貌做一个概括和介绍,并总结出儒家文化的对我们的启迪和教益。

孔子自强不息,很快成长为在当地甚至在鲁国,很有名望的人,后来入世了。中国有一句话叫“学而优则仕”,怎么理解?一个人变得很优秀之后,就要给社会做点事儿。一个优秀的人,自己优秀了,不要自傲,还要把我的能力用到社会公共管理的岗位上去,给大家做事,为老百姓服务。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自己学到了一定程度,愿意把自己的学识供养给社会,或者奉献给社会,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最初做了一个乘田,管理畜牧。后来,孔子做的是中都宰,就是中都这个地方的领导人。中都今在山东省汶上县,就相当于县委书记或者县长这么一个位置。孔子入世后发展得很快,后来做了鲁国大司寇,是司法的最高长官。

孔子做官做得怎么样?《史记》里有记载,他几乎做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个评价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同社会,那是一个理想,孔子在鲁国治理的两三年时间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孔子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他的社会管理非常出色。所以,你不要以为知识分子,像孔子这样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实际上他在社会管理上非常有才能,而且效果也在《史记》中有记录。

后来鲁国发展得非常好,鲁国东边的齐国就忧虑了,忧虑什么呢?鲁国发展强大之后,齐国觉得有危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个问题,说邻国发展起来,会不会打我,会不会侵略我?一忧虑就开始搞破坏,给鲁国统治者送了很多金银财宝就不说了,还送一些美女,实际上就是诱惑他,离间励精图治的孔子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孔子被疏远了,统治者本身就不太喜欢他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孔子这样一个励精图治的政治家、思想家,当统治者想吃喝玩乐、骄奢淫逸的时候,身边有这么一个正派的人,他就觉得不舒服。现实中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有一个人特别正派的存在,其他不那么正派的人心里就会不舒服。因此,在这个时候,孔子的政治理想就很难得以实施了。那怎么办?大概55岁左右,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前后有14年左右的时间,68岁回到鲁国。这个过程我先不说那么详细,我先给大家解读一个点。

大家想,孔子做到大司寇,后来代理国相,这么高的位置,生活过得很好,他为什么还要周游列国?这非常值得我们反思。我们普通人,当一个科长,赚一点钱,就已经放不下了。有的年轻人,一个班长选不上就难过好多天。可是孔子作为大司寇,代理国相,说放下就放下,他为什么放下?当自己为百姓服务的的政治理想,治理一个伟大国家的这个抱负,不能实施的时候,他不会贪恋个人安逸的生活,所以,这就了不起。一个人,可以把小我的利益和得失放下,为了心中那份道义,14年颠沛流离,这就很了不起。所以,我不是高推圣境,非得把圣人说得那么伟大,我们将心比心,我们可能一个职称评不上都不知道难过多少天,可是孔子是大司寇,代理国相,说放下就放下,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心中那份对道义的坚守,吃了多少苦?14年,有几次甚至连命差点丢了,连饭都吃不上,可是他为什么坚守?这就是了不起的。

所以,我觉得,一个国家,一定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一个国家的道义或者一个国家的精神、骨气,如果不能坚守的话,人人都势利,人人都崇拜金钱和权利,这个国家一定不会有未来。

68岁的时候,孔子回到家乡,因为年龄大了,他主要做的事,就是做文化的整理和传承。大家知道《诗经》,《诗经》是早期经典民间的诗集,有几千首,可是有一些诗集重复了,有的内容不是很健康,孔子把它整理完之后,剩下305篇,就是《诗经》。还有《易经》,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果五十岁的时候让我学《易经》,我可以少犯很多过失。据说他是对《易经》做了研究的,这在学术上并没有定论。《易经》的解读叫《易传》,《易经》什么意思,怎么读《易经》,其论文集就叫《易传》,据说有一些是孔子写的。包括孔子还整理修订《春秋》,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史、子、集。什么是经?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包含那些大智慧的书,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老子》《庄子》、释迦摩尼佛的《佛经》,这都是经典。为什么经要放在前面?一个经里载的是什么?是道,经里面有大智慧,当我们读经的时候,我们有了大智慧,有了看待事物圆融中道的智慧和态度,再读历史,在品评历史的时候,成败、得失、原因、教训、前因、后果才不至于偏颇。如果没有经,你对人伦大道体会得不够,那么你读历史的时候,就会有一些偏激、不中道的看法。所以孔子编写《春秋》微言大义,孔子晚年甚至说:“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什么意思?在编撰《春秋》这本史书里,寄托了孔子心中的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哪些事需要批评,哪些事需要褒扬,孔子“微言大义”中都做了指导。所以太宗皇帝在魏征去世之后说,读史可以知兴替。“兴替”就是历史事件、朝代变革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事物,有了大智慧,才能点评这些东西。孔子编撰《春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材料。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