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儒家的智慧与现代价值(上)(4)

摘要:中国文化的内容架构非常丰富,包括儒家、道家、佛家、中医、书法、绘画等,儒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而言,儒、释、道三家互相支撑和渗透的文化结构,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及儒家思想。郭继承教授对儒家思想的全貌做一个概括和介绍,并总结出儒家文化的对我们的启迪和教益。

孔子的晚年,从68岁到73岁,就做了这些事。我们今天在整理先秦文献的时候,如果没有孔子的整理,我们文化就是有缺失的。孔子在保留古代的文献,传承中国先秦经典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我对孔子的思想、智慧做一点解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下面解读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如果把孔子的思想比作太阳,我下面讲的仅是太阳的一抹光辉,以我的能力、学识、见地,只能讲孔子伟大智慧的其中一点点。可是,就这一点点,大家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孔子成为中国的圣人,那是有其原因的。

1.我们如何阅读《论语》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的。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很怀念他,想起老师的教诲,把他的话整理下来,最后成书,就是《论语》。《论语》是孔子本人和弟子之间的对话,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一个经典文本。我们应该怎么读《论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面有一个偏见,他说孔子《论语》,一句话一句话,不像西方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有几万字、几十万字严密的论证,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一个伦理的劝说者,让你做一个好人,他觉得孔子不是像西方一样的深奥的哲学家。我想说的是,这是黑格尔的误读。大家读古希腊的哲学,苏格拉底有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没有,只是后代的人,尤其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对他的思想做一点整理。可是,谁又能否认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孔子也是一样,孔子的话虽然是一句一句的,由他的弟子呈现出来、记录下来的,我们并不能还原孔子当时在给学生讲课时所表达的逻辑,可是通过点点滴滴对话,我们都能体会孔子思想的精髓。

我们怎么读《论语》这本书呢?我给大家提一个方法。孔子曾多次告诉学生:“吾道一以贯之。”注意这个话——吾道一以贯之,我自己教育学生、周游列国,做那么多事儿,你们看起来有不同,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儿,可是这些不同中,有一个东西叫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意味着孔子思想内部贯穿着十分严密的逻辑。

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孔子的“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呢?我用中国文化的语境来给大家解释。实际上是一个开了悟的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做法,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做,没有放之四海的普遍公式。人不一样,他的状态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我们到底该怎么解决?孔子做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因材施教。面对不同人、不同场合、不同的问题该怎么处理,没有放之四海统一答案,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就觉得孔子的话很散乱。恰恰是因为这样,才体现出一个真正的智者在面临不同问题、不同人,所闪现的智慧和灵活。所以孔子有一句话,叫无可无不可。这绝对不是没有原则,是因为世界变化万千,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针对具体的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开了大智慧的人的状态。

所以,《论语》怎么读?我送大家一句话:以一心应万物。一“心”是什么心?是一个开了大智慧的心,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和学者的心。“万物”,遇到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怎么办?根据这件事、这个问题的真实状态,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这叫以一心应万物。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不同,孔子以自己的智慧,看到问题所在,告诉他该怎么做,这个状态就叫以一心应万物。这个一“心”就是觉悟和智者的心,在处理不同问题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孔子晚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中国的话叫自在,西方的话叫自由。这个状态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状态,所以大家以后要注意,孔子的话,仔细分析,是大有深义的,绝对不是我在高推圣境。他的话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和学者对问题的看法,他能一下子抓到问题的实质,他抓到那个东西看似平凡,实际上是很高明的,关键是你能不能理解这个智慧,你的慧根够不够。

我们就开始解读孔子的智慧。论语里面他给我们什么信息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