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习主席学国学】敬民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

摘要: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大学》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非常重要。它不仅对我们理解《大学》有帮助,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

然后是亲民。亲民给我们什么启发?此一生,做任何事,都要懂得利益别人。我们看很别人过得好,或者发展得好,你看到的就是一个果,果背后有什么?有因。因是什么?一个人过得好,发展得好是为什么?都是利益别人。无论是比尔.盖茨、马云这些企业家,还是周总理、毛主席这样的政治家,他们都是在利益别人。在给社会做事、利益别人的时候种了这个因,才有受到社会尊重的果,或者说在历史上能够立功、立德、立言的果,或者小一点,他才有家庭兴旺、个人事业发达的果。所以,亲民非常重要。只有亲民,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老百姓,爱人民,给人民做点事,种了这个因才有一个好的果,这个果包括个人的收入、地位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亲民之后,给社会做事以后才得到的。

那么“止于至善”呢?这是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路上,人千万不要狂妄。自己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就以为自己水平很高了,这种人就是狂妄。大师都不是自己封的,一个人越是高水平,越是谦卑。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先生晚年就说,我要辞去几个帽子,包括泰山北斗的帽子,国学大师的帽子等。他说,我客观地说,我就是一个东方语言学研究者,比如说中国哲学、国学,他说我了解的并不是那么全面。

他说的话,一方面是真话,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季先生的修为。一个真正有修为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所以止于至善,那是一个终极的目标,我们都走在这条路上。而且越有修为的人往往越谦卑,越懂得自省。反之,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了不起,第一,他是个浅薄的人。第二,这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他前进的步伐就要停止了。我们普通人也要对这种现象有辨别力,要懂得尊重那些很谦卑的、真正有修为的人,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一生之中的警示,让我们永远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那条路上。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