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3.0:传统、现代与前瞻

中国教育3.0:传统、现代与前瞻

随着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中国学生在国际大型学业测试中屡拔头筹,欧美国家的教育部长及校长、教师络绎不绝来中国取经,这说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学校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成就。但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国优质生源持续不断地流向国外,2014年全国出国留学人数达46万人之多,高中及本科留学生数量更是爆炸式增长,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这一巨大的反差现象,足以引起社会的广泛思考。

培养德行:中国教育的传统

在中国的上古文明发展中,教育的使命被确立为德行的全面培育与养成。春秋末期是一个礼崩乐坏、官学失修的衰落时代,可是孔子依然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非常担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穷其一生去实践有教无类的伟大理念,其丰富教育遗产被历代教育家所传承、弘扬。孟子对他的学生公都子说:仁爱心、公义心、礼仪心和智慧心这四种善德是人人先天拥有的,只是在后天遗失了。在他看来,人人皆有成为尧舜的可能。教育的使命,便是帮助每一个人培育和修炼这些可能的善德。稍晚一些的儒学大师荀子则从反面论证说,人先天好利疾恶并有各种欲望,如果顺应这些恶性的发展就会利欲熏心、坏人当道,教育的作用在于及早地矫正这些恶性。

无论人的先天本质是善还是恶,教育在人的个性化和平等化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正如荀子所期待的那样: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成长为像大禹那样无私无畏的圣贤之人。这些古典形态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可以说代表了中国教育发展第一阶段——中国教育1.0的基本特征。

其实,这些宝贵的教育理念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在其他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呈现过。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追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时,运用了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清晰地辨明了教育的使命在于去除愚昧、明扬德性。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知识和德行都受限于已有的社会环境,正如他寓言中生活在洞穴里的囚徒那样懵懂无知而自得其乐。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启蒙和培养,人的德行才能逐步生长,并最终承担起启蒙和解放愚昧社会的重任。这也是美国当代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哲学源泉。

从中国教育1.0的历史背景来看,人文主义教育的倡扬是对当时人心蒙昧、道德沦丧和教育衰落的警示和反思。这一传统对于今天至少有三层意义。一是教育的好坏与升学率、就业率等本无关联,教育的终极标准是对德行的培养。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乃至家长及社会公众。二是教育注重的应该是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而非整齐划一的模式或标准。三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校本身就是教育发展的目的与使命。然而,这些优良的教育传统是如何在社会变迁中逐渐迷失的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