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3.0:传统、现代与前瞻(2)

中国教育3.0:传统、现代与前瞻(2)

现代教育受到西方功利主义冲击

反思人类的文明史可以得知,教育的堕落并非从现代才开始。在中国,对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第一波冲击是来自隋唐时期确立的、沿用了长达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它第一次系统地把人才选拔、学校教育与国家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毫无疑问,科举制度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良多,尤其是人才的选用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开辟了教育的功利主义方向——学校沦为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器物性用具。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随着历史的变迁而逐步被忽视、扭曲乃至丧失。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之后,教育精英主义盛行,学校渐渐沦为名利场,教育从目的到形式都逐步被功利化和狭隘化,学校的多元化使命变得单一,其结果便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清初思想家颜元曾经愤而直击当时的教育病弊,批判学校为害心、害身、害国家之物,可谓一语中的。遗憾的是,这一变化在历史上积重难返,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顽疾。

然而,这还不是人文主义教育衰败的唯一原因。在西方,自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以来,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在全球迅猛扩张。为了大批量生产现代工人和农民,班级授课制、标准化课程与评估乃至义务教育体系等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广泛采用,学校教育也日臻功利和实用,并迅速被贪婪的资本主义甚至帝国主义利用,成为其全球殖民扩张的人力资源工具。现在,这一西方资本主义学校模式横扫一切生动活泼的本土教育,在全球占据着垄断性的主导地位,成为现代教育的唯一话语和标准。

功利主义的西方学校体系在近代经过日本引进中国之后,结合了中国原有的考试传统,对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构成第二波且根本性的冲击。这一波冲击的恶劣作用远远超过由科举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学校的改革曾经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举步维艰,未能在德行与功用、个性与平等之间寻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成为中国教育2.0的本质特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