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2)

摘要:中国是诗词大国、诗歌王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古诗词不但记载着历史的辉煌,同时也熔铸着岁月的苦难。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那些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盛传不衰的经典名篇,也正是在性情、语言、形式、内涵、意境和境界诸方面,体现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

下面三句变为动态的描写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三句是动态描写。第一句“山舞银蛇”是描绘白雪覆盖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好像巨蛇在宇宙间奔腾飞舞,写群山的形象。第二句“原驰蜡象”是描述白雪覆盖的原野景物,所有的景物都被白雪覆盖了,好像白蜡制作的群雕在奔驰。群雕是奔驰的,而奔腾的群山、原野,似乎有意与“天公”比试高低,“欲与天公试比高”嘛!这三句是借助目光转移的视觉效果,不是山在奔,原在奔,而是作者的眼光在移动。借助目光移动的视觉效果,把静止的景物描绘成气势,飞动的姿态,既雄奇瑰丽、生动形象,又富有意趣和情趣。

“望”以下的七句可以说是对“北国风光”的具体化。“长城”“黄河”都是最具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景物,也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地标性景物,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厚重感非常突出,文化内涵非常深刻。所以这七句写得全是实景,是围绕着“风光”两个字来展开的。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由前面的实景描写转入虚写。为什么是转虚呢?“须晴日”,想象到雪停天晴之后,情景会更加优美,从而收缩了上片的写景。天晴以后,会比现在的景象更加优美。这是上片。我刚才说,词的一开头要“罩得全”,中间要“连得紧”,上片和下片要连得紧。怎么连呢?要看下片换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就对上片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下一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对下边抒情的开启。

特别要注意,“惜”字不能轻易放过。“惜”以下七句,实际上是以惋惜和遗憾的方式,来评点英雄的美中不足。为什么是“惜”呢?是惋惜。作者评点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五位历史人物。这五位人物有什么特别呢?都出生于北方,还是紧扣开头那“北国风光”来的。都出生于北方,也是风光的另一层含义。上面是景物的风光,下面是人物的风光。

秦始皇生于邯郸,汉武帝生于长安,唐太宗生于陕西,宋太祖生于洛阳,成吉思汗生于漠北,这五位历史人物都是北国最风光的英雄,都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毛泽东认为,他们在开疆拓土方面,可以说武功盖世,但是文治不足,文章乏美。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四海为一”,而且是“车同轨,书同文”,却有一个“焚书坑儒”之举;汉武帝刘彻破匈奴、征西域,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文化战略都缺乏海纳百川和高瞻远瞩的那包容性,影响是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域,且成“贞观之治”;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一统天下。唐朝、宋朝两朝都非常重视文化,兴办学校,完善科举,人才辈出,文化繁荣。宋代甚至是重文抑武,这比秦始皇、汉武帝高出了一筹。但唐太宗、宋太祖的个人文章造诣未精,他们大的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个人在创作方面欠缺,没有名篇流传。宋太祖的《日诗》可见其写作水平和艺术造诣:“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发火。”这就是大白话的诗,它也就不能成为名篇。所以他们也有值得遗憾的地方。

元太祖成吉思汗勇猛善战,建立了蒙古帝国,曾经率铁骑征服欧亚,版图之广,可说空前绝后。蒙古当时没有文字,成吉思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下令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在他当政的时候,都用回文来发文告、公牒。创制的蒙古文,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没能实施,他本人也没有文章传世。所以毛泽东用“只识弯弓射大雕”来描述,恰如其分。

以上七句,作者是以理想主义的标准,评点了五位创业帝君。既充满敬佩,同时又惋惜、遗憾他们并不完美。“略输”文采,“略”字将程度表现出来了,“输”,输于拙。“稍逊风骚”,在风骚,在创作诗歌、散文方面,他没高出一头,所以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只知道在军事上表现,而在文化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所以毛泽东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可以说都是恰到好处。“略输”“稍逊”“只识”都是“惜”的具体化,都是惋惜的具体化。潜在的含义是,如果他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胆识,那么他们创建的事业会更加的辉煌。这就是毛泽东词当中“惜”的内在含义。所以在词的结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呼应上面的内容,把整首词的内容都“收”在这里了,又“收”住了历史的回顾,把五位帝君都概括在里面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