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宏观政策解读(3)

核心提示:坚持立德树人为统领、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推进依法治教为保障,牢牢把握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方向,确保2020年教育现代化能够取得重要进展。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和学习,可以用四个“更”来概括一下: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和体重水平有了明显增长,健康和营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科学膳食措施还存在薄弱环节,小孩子的肥胖比例有所提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也高居不下。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业负担过重,孩子们用于休息、游戏、锻炼的时间过少,大部分时间被一些机械性地背诵和重复练习的作业所挤占。这都是很大的问题。孩子们要能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顺利融入社会工作四五十年,就要从小打好基础。所以,如果青少年的体质、体能、健康状况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的振兴来说,是一个伤筋动骨的事情。每天锻炼一小时能不能坚持下来,能不能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就需要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家长身体力行,给孩子们做出示范。

第二层面,以促进公平为关键,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这里面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抓手。

第一,高度重视贫困生的资助。社会上的一些家教补习机构经常讲“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虽然不是很科学,但颇受很多家长认可,于是校内的“减负”,又被家长增加上来了,使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有增无减。这种话习近平总书记也提过两次,不过对象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提的是“不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说,不能让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不能就学、升学,失去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我们经常说,贫困有时候是一代传一代的。祖祖辈辈不识字,没有太多的谋生技能,如果这种文盲、半文盲的状态延续下去,恐怕就会使贫困状况继续下去。所以,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摆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位置,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面覆盖。尽可能让财政经费成为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渠道,社会捐资助学作为重要补充。

第二,教育信息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教育信息化弯道超车迅速缩短了同发达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不仅拥有全球最多的网民,还具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将其妥善利用,用教育信息化手段来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让欠发达地区的师生也能够更方便的获得教育资源,这将是促进公平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面授教育,而新兴的教育方式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在线学习,要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当然,面授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如果靠教师的流动轮换来解决,恐怕难度很大。通过信息化手段使东中西部地区资源共享,在最基本的显性知识传授上把基础打牢,是非常要紧的事情。

第三,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1986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义务教育在城乡均衡发展中实现了有法可依。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等等。我们希望能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办好每一所学校,将家门口的学校和历史遗留下来的好学校慢慢均衡起来,都办成老百姓放心、满意的学校。这是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办好每一所学校,为了每一个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必须要负起强有力的责任。

北京市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公办学校择校难题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从2014年到现在,成果不断巩固。在这个问题上,国务院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要求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相比,又上了一个台阶。比如,把县域内公办学校的老师、设备、设施都进行一体化安排,使教学资源率先在县域内流通起来。党和国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促进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改革保公平,是教育政策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