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关于阅读的六个问题(18)

——与老师、家长和孩子们谈阅读

摘要:书籍是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专家从阅读的本质和阅读的方法两个方面,为网友解答了关于阅读的六个问题:为什么要阅读、阅读苦不苦、阅读难不难、怎样读、读什么、如何处理好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共产党宣言》里面讲,说将来的社会是什么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将来那个社会,就是大家都很自由地联合,当然前提是物质极大丰富。

所以,有些经典的原理,你理解一下,其实很通俗、很简单。当然,有一大部分责任是我们搞宣传的、搞出版的工作没做好,没有把它很好地翻译过来。

怎么运用经典?读了那么多东西,你怎么使用它呢?根据我自己的体会,大概有五个方面的运用:一是用其理(思想);二是用其句(原话);三是用其形(句式);四是用其意(意境);五是用其趣(比兴)。

用其理(思想)

人们通常认为,散文和政治应该很难融合在一起,而我写的大部分是政治散文,怎么融在一起的?就是把经典的东西通俗化,要用文学翻译政治。比如刚才我讲了,恩格斯讲什么是好的社会呢?就是三个方面,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物质、精神、健康。还有《共产党宣言》里讲的,好的社会就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南方沙家浜那个地方有个村,叫蒋巷村,现在搞得非常富。全村55岁以上老人200人,按说各家都有别墅小楼,住房宽裕,三世同堂,足可养老。但村里又另盖200套老人公寓。平房庭院式,花木葱茏,阳光明媚。分单身居和夫妻居两种,面积不同。室内厨、卫、寝、厅,一应俱全。老人如愿与子女合住,则住;不愿即可搬来公寓自住。免去了许多因“代沟”所引起的习惯不合与情感磨擦。分而不裂,和而不同,亲情不减。“每个人的自由都是对方自由的条件”,这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理想追求。在蒋巷村的墙上贴着辛弃疾的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一种什么生活?这种生活,辛弃疾是用一首词表达的,陶渊明是用一篇散文表达的,恩格斯是用“三个所有”表达的,《共产党宣言》里是用自由人联合体表达的。经典的思想,用文学的语言把它写出来,这就很好看,这就是把经典活用。

用其形(句式)

我们读了很多书,怎么活学活用它?宋朝词人蒋捷从北方流浪到南方,看到南方的风光很好,就很想家,于是写了一首词: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时候人最容易产生乡愁: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古人弹琴的时候,琴上刻的银色的字。读书的时候要摆一个炉香,他摆成一个心状形的,叫“心字香烧”。最妙的是这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把时间的流逝,用樱桃和芭蕉的交替来描写出来。这就是钱学森讲的五种思维里的形象思维。他不直接用逻辑思维来推,不是说“我出来一年了,我想家”,而是用形象来表达。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