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语言的美有很多种。第一种是描述型。最有名的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然不是写景文,但仍然很美。还有一个“最美劝降书”,那个景写得特别好:“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它本是应用文,但这句话却成了江南美景的代表。
去年敦煌出土的一封唐代离婚书居然写得这么美:
“既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集诸亲,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 ,重梳婵鬓,美扫娥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它高明在什么地方?在词汇里面的对照,像“二心不同,难归一意”“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再比如课文《晋祠》:“春日黄花滿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晋祠》从1982年到现在,三十几年了,学生一茬一茬毕业,很多同学在《人民日报》上班碰到我就说,我们课本里学过你那一篇《晋祠》,他就举这一句话,这就说明孩子记住的还是最美的句子。
第二种是说理型。像鲁迅的《故乡》:“世界上本没有路,人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再比如下面这段毛泽东的幽默文字,毛泽东说我们搞社会主义要把经济搞上去,他怎么阐述这个道理的呢?毛泽东说:“搞社会主义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鸭、云南火腿不好吃,……羊肉不一定照马克思主义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羊肉、鸭子应该更好吃,更进步,这才体现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否则我们在羊肉面前就没有威信了。”
语言之所以变得呆板了,是我们后来的人把它一步一步搞成这样的。为什么搞成这样呢?就因为你没有本事,才去搞那种架子,假大空。真正的实实在在地讲,语言应该是这样的。
第三种是抒情型。像大家印象很深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像今天的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很多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子特别喜欢用这句话。
三、阅读难不难?找到兴趣就不难。
读书到底难不难?回答是:找到兴趣就不难。第一,让孩子拿到书觉得很美,别让他觉得枯燥;第二,拿到书以后让他产生兴趣。那么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我们为什么读书,就是为了增加知识,武装自己,变成一个精神的人,一个脱离物质的人。
人必须有知识才能少犯错误,认识世界,掌握规律。就像那个放羊娃一样,如果没有知识,他就总在那个小圈子理,在人和羊之间转。没有知识最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将来怎么走。
这是《人民日报》1958年的一张报纸的头版。1958年我们闹过一场荒谬的笑话,就是动不动就亩产万斤。这个报纸上登的是: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一亩地产三万六千斤九百多斤,现在有袁隆平了,把稻子产量翻了一番也没有这么多。那个时候为什么这样呢?没有起码的知识。彭德怀在1958年回乡视察的时候,他说自己小时候种地能够搞到二三百斤就很不错,有人告诉他可以产一千斤他都不信,连夜拿着手电去到地里数稻子秧苗去。所以首先要有起码的知识,才可能不犯错误。
法国物学家居维叶在学校里教书时,每天晚上给学生批改作业、备课。一天他正在备课,学生恶作剧,窗户忽然“哗”打开了,一个怪物趴在他的桌子上,张着血盆大口,还大喊着“我要吃人”。居维叶把笔往桌子上一放,看了一下,哈哈大笑,说:“你不会吃人的。”为什么呢?他说你那两个蹄子呀,像牛蹄子、骆驼蹄子,偶蹄类动物是吃草不吃肉的。这个学生没办法,只好把那个面具摘下来。他就是掌握了规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