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关于阅读的六个问题(7)

——与老师、家长和孩子们谈阅读

摘要:书籍是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识、思想、艺术等,而这些精神财富的最主要载体就是图书。专家从阅读的本质和阅读的方法两个方面,为网友解答了关于阅读的六个问题:为什么要阅读、阅读苦不苦、阅读难不难、怎样读、读什么、如何处理好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季羡林老先生在时,我总和他聊天,他那时候常担任国际会议翻译组组长,他说,所有文字里面,汉字是最简洁的。后来我问他,最复杂的、最占地方的是哪个?他说最占地方的是缅甸语。我第一次去苏联的时候,那时候俄罗斯还没有解体,有个老领导奇怪地问,中国人说一句话,怎么翻译要翻半天呢?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我开一个玩笑,上面这首诗还不够完美,最后一个字没有回到第一个字去。我就在那里面写了一首诗:

因曾数读桃花源,原知诗人梦秦汉,又因何事寻旧梦,夕阳压山梦如烟。“烟”半个字“因”就回到第一个去了。

图片1

一旦在文字里找到的这种天然的美感,会让人在里面流连忘返。特别是10岁以后,只要你帮孩子找到这种美感,他就不会觉得阅读苦。阅读有一种美感,天然存在,不是一种痛苦。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诗歌的例子,比如李清照写景的诗:“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我刚从海南回来,海南的芭蕉叶有桌子这么长,一下子就想起李清照的这首诗了。

我上中学的时候,在阅览室里面读过现代诗人廖弓弦的一首诗,写的贵州、云南山区下雨的天气:“雨不大细如麻,断断续续随风刮。东飘,西洒,才见住了,又说还下,莽莽苍苍,山寨一幅淡墨画。”我退休前两年,到贵州去采访,走在山里的路上,突然就想起这首诗了,我还能够把原文背下来。这是我在中学阅览室里面看到的,写在《人民文学》封底上的一首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