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化荒山到绿色发展(2)

从绿化荒山到绿色发展(2)

——西宁坚持植绿高原改善生态的实践(下)

摘要:翻开青海省西宁南北山28年的绿化史,有一种精神,不仅为西宁南北山绿化提供着价值引领,更为绿色发展、攻坚克难镌刻着时代注脚和力量源泉。

“换土”种活油松

记者走进西宁市北山翻家坡沟。地如其名,记者登高俯瞰,只见陡坡悬崖,几难见底,顿感双目眩晕、心生惧意,“这一带山坡整体坡度近60度,跑水跑土跑肥”,张奎念起当地的顺口溜,“翻家坡,翻家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种啥啥不活。”

坡度近60度的陡峭山坡,在北山处处可见。而比陡坡更常见的,是红色的栗钙土。“这种土壤占北山土质的90%,遇水即散,太阳一晒就又板结,树苗种一批死一批”,张奎向记者慨叹,“更麻烦的是,栗钙土还伴生着大量羊脑石,你看,山势陡峭、沟岭相间、土壤贫瘠、岩石密布、地形破碎,毛病占全了!”

栗钙土、羊脑石,面对这片绿化造林“禁区”,有一个叫田志敏的人说“不”。

1999年,时任青海福利石膏开发总公司经理的他,被政府告知因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采石加工企业必须停产转型。“南北山绿化功在千秋,凭啥我们的职工就得丢饭碗、饿肚子了?”田志敏四处奔走无果,这才想通一个理儿:生态保护大势所趋,只有转型才能让企业获得新生。

于是,在原来的采料场上,他和南北山绿化指挥部签订了3000多亩的绿化协议。采料场尽是栗钙土、羊脑石,树苗种下活不下,田志敏想出了“换土”的办法:把栗钙土全部挖出来,填上适合植物生长的腐殖土。别人觉得“异想天开”,他却说干就干,带着职工们肩挑手提,把一筐筐腐殖土运上山,垫到树坑里,2.5平方公里的采料区竟然真种活了油松,如今已经耸立起郁郁葱葱的森林。而“换土”的办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