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自然共生 生态与文化齐辉

人类与自然共生 生态与文化齐辉

——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纪实

摘要:可可西里是一个极有魅力的地方,在多数人眼中,这魅力是自然与野性之美;但在有些人眼里,这魅力是昂贵的藏羚羊皮和丰富的金矿。

可可西里卓乃湖保护站的巡山队员们在巡山。本报记者 万玛加摄/光明图片

【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 绿色生活】

20多岁时,巡山队员詹江龙总会被公路上的游客问这样的问题:藏羚羊在哪里?他们到了可可西里,奔着藏羚羊而来,但詹江龙只能给他们看照片,彼时藏羚羊濒临灭绝。

30多岁时,詹江龙仍然经常被公路上的游客追问:这是什么动物?这是藏羚羊吗?不同的是,这次拿着照片的是游客。他们摇下车窗就能拍到藏羚羊,还有其他动物。那会儿,藏羚羊种群开始得到恢复。

1997年,青海可可西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保护机构,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申遗成功。20年的变迁,如今已43岁的詹江龙看在眼里:“从政府到民间,对可可西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了。”

从惨遭破坏到生机盎然

“可可西里”是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这“少女”的美丽,体现在连绵的雪山和冰川、静谧的湖泊和湿地、交错的草地与沙丘,以及与之共生的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等野生动物,婀娜多姿,顾盼生辉。

在109国道(青藏公路)2997和2996处,近三百头藏羚羊正在公路一侧观望。每年5月到7月底8月初,从新疆、西藏等地远道而来的藏羚羊,进入可可西里腹地产仔,带着新生命返回栖息地。此刻,所有车主默契地把车停在一公里外,安静地等待藏羚羊缓步走过公路。

20多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如今已是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不冻泉派出所所长的詹江龙回忆,藏羚羊迁徙产仔之季,正是盗猎者猖獗之时,那时他们看到的更多是藏羚羊的尸体。

可可西里是一个极有魅力的地方,在多数人眼中,这魅力是自然与野性之美;但在有些人眼里,这魅力是昂贵的藏羚羊皮和丰富的金矿。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盗猎和盗采分子涌入可可西里,给可可西里脆弱的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带来严重伤害。藏羚羊数量从数十万只锐减至不足两万只,濒临灭绝。

1992年,时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成立西部工作委员会,开始在可可西里打击盗猎盗采活动。1996年,青海省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翌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先后设立5个保护站,与盗猎盗采者展开追逐、搏斗。

“2006年以后,盗猎藏羚羊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告诉记者,据监测,可可西里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藏羚羊数量现在已恢复到6万多只。

种群得到恢复的不仅是藏羚羊,“狼多了,熊也多了,还有雪豹,这从侧面说明草食动物变多了。”布周说,植被覆盖度也比以前高了,一些没草的地方现在也长草了。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