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学习毛主席卓越的领导艺术(4)

王立华:学习毛主席卓越的领导艺术(4)

三、一封电报的巧妙工作方法

如何领导部属、指导工作、考查优劣,如何把大家积极性调动起来,实施在民主基础上集中,集中指导下民主,把正确意见收集上来,变成大家的共识,在推进工作中坚持下去。其中有一些复杂的考虑和把握,看似平淡无奇,往往背后有精深的考虑,通过这样设计的方式,往往能达到多重目的和奇妙效果。在陈晋写的《读毛泽东札记》中讲了不少故事,下面的内容多是这本书上的。其中有一个电报的故事。

1944年7月,毛主席给7个地方的中央局或中央分局负责人发了一封不短的电报。我们可以一起看看,再琢磨一下其中的奥妙。电文开门见山:“下列问题,请予电复。”紧接着列了10个问题,为使大家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奥妙,我们全部摘录如下:

1、经过时事教育、整风、反特、减租之后,对于党外人士的团结、“三三制”的推行是否生长了一种“左”的现象?党外人士是否对我们发生不满,其不满之点主要是什么?他们是否感到有职无权,如何使他们有职有权?如何使他们经过参议会、座谈会、参加政府工作与社会事业,把他们进一步团结起来?同时,右的现象是些什么?

2、减租中的偏向,明减暗不减是否还存在,减租是否还应定为今年的任务?同时,减租中的过“左”现象是些什么?

3、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两项工作是否较前进步,两项工作的缺点各是什么?

4、据你们看,秋冬军队轮番大整训可能性如何,你们是否已在着手研究此事?现在军队军事与政治工作两方面的主要缺点是些什么?

5、民兵工作的缺点是什么?是否还有大量发展的可能性?如何使民兵及地雷战普遍大量发展?并如何使战斗与生产相结合在民兵运动中完全实现?

6、沦陷区、接敌区合法与非法工作相配合的工作是否有更大发展?赤白对立现象是否发生过及如何克服的?

7、据你们看,中央对城市工作指示其实现的可能性如何?你们是否已在着手研究此项工作?

8、经过今年大生产运动后,是否可以酌量减轻人民负担?例如减轻10-20%,是否不致损害财政支出?

9、在今年部队、机关生产发展基础上,是否已经看得见战士及工作人员的生活有了相当改善?或者还是很苦的?同时,在我们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方面,是否已经看得见农民收益的增长?农民对于安家计划、互助组织及合作社的态度如何?在这些工作中存在的命令主义是否很严重?全根据地粮食、棉花及各项工业品其自给程度及可能性如何?

10、对于将民众团体的工作在减租减息后转到领导各界人民发展生产、文化、卫生方面,你们意见如何?据你们看,是否只在作了这种转变后,民众团体(各救)的工作人员才有事做,才不是空架子?各地是否正在作这种转变?

电文最后说:“以上十项问题,请作一次或分作几次答复(每项不必太详,以能扼要说明问题为限),以便中央在今年秋能对其中几项工作作恰当的指示。”

这封电报粗看似无特别之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解读,就会从好像不经意间的电文中,领会毛主席巧妙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写这封电报的目的,似乎已说得很清楚,就是为使中央“能对其中几项工作作出恰当的指示”,也就是为制定正确的政策作一个调查。从电文中的问句内容来看,他似乎在梳理自己思考的问题,或感觉到需要解决而目前尚未有成熟和明确判断的问题,似乎不完全是在搞个调查。那么,他的真实意图是干什么呢?是否蕴含着多重目的,或者说要取得多重效果呢?如果你是收电报的负责人,如果你在动脑筋,是不是可以做以下理解:

1、他把这些问题同各根据地的负责人通通气,吹吹风,既可以请在一线工作、更了解实际情况的地方负责人帮助想办法,也可使分散各地的他们及时了解中央考虑和关注的事情,知道中央下一步制定政策的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这显然有助于具体指导和促进各地的工作,有助于促成中央和地方的良性互动。

2、电文所列问题,对各地负责人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水平是一个检验。毛主席当时想要了解的,不是单个方面的工作情况,而是涉及党在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方方面面。既要求反映某些政策下发后的执行情况,又要求回答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还要求发表对这些新情况的看法和解决新问题的思路。怎样回答这些内容,对接受电报的负责人来说,自然是个挑战,非得下点工夫不可。他还要求“每项不必太详,以能扼要说明问题为限”。显然,平时如果高高在上,不了解情况,不勤于思考问题,就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好;平时不注意学习,不熟悉中央的各项政策,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好。

3、提出的问题都很明确具体,直奔主题,是不能虚与应付的。整个电文不穿靴戴帽,没有关于形势和任务的阐述,也没有一句说到所列的这些问题多么多么重要,关系到什么什么。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问号,如若细数,这十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35个问句。有的话题,更是层层追问。诸如党外人士是否对我们发生不满,其不满之点主要是什么?他们是否感到有职无权,如何使他们有职有权?如何使他们经过参议会、座谈会、参加政府工作与社会事业,把他们进一步团结起来?这样的提问,答复时很难躲闪,绕弯子,必须直面问句,据实相述。而且,必须要有所调查才可能提出意见,靠原则性地拟出几条,或靠翻翻既有的中央政策、指示或某某领导人的讲话来对付,显然不能算是交了好的“答卷”。

4、提出问题的方式给大家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电文中没有特意往哪个方面引导的问句,言语间不显露自己的倾向性。诸如,关于“三三制”推行后的情况,他既问“是否生长了一种‘左’的现象?”又问“右的现象是些什么?”关于大生产运动后的情况,问题是“是否已经看得见战士及工作人员的生活有了相当改善?或者还是很苦的?”

5、电文中的问题大都是要求回答缺点、不足和面临的困难,而不是摆成绩。这样一来,各地负责人就不会有哪些是上面愿意听的,哪些是上面不愿意听的,是报喜好,还是报忧好之类的担心和揣测。解除了这些顾虑,有利于大胆反映真实情况,说出自己的真实意见。

6、可以起到观察、考量和品鉴干部的作用,这应是一个很自然的效果。接受电报的负责人,都是主政一方的根据地党的一把手。他们是鄂豫皖边区李先念、华中局饶漱石、山东分局罗荣桓、平原分局黄敬、北方局邓小平等。毛主席收到他们的答复之后,很自然地对这些负责人的答案会有个比较,由此对他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水平,自然会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因此,把这封电报视为不是考试的考试,或许可以说得通。

这样理解正确吗?从后面的情况看一下。电报发出后,陆续得到答复。毛主席又做了以下几件事:

1、在当年底发表关于第二年任务的报告,谈了15件事,其中许多内容是从电报的十个问题演变而来。

2、在作完报告后不久,从各地答复中央电报的材料中,选择了一些转发,一则表彰各地负责同志为中央决策的贡献,二则对各地的经验加以介绍推广。

3、是对各地报告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回复。例如:

他专门就邓小平的答复发了这样一封电报:“关于十个问题的答复,早已收到,内容极好。除抄给此间许多同志阅读外,并转发各地参考。我完全同意你们的路线,望坚持贯彻下去。并请告知太行区党委负责同志,我十分感谢他们给我关于今年生产的非常有用的总结报告。”看来,他对邓小平的答复是很满意的。

同一天,毛主席还给山东罗荣桓发电,肯定了他们的答复,同时就值得注意的事情作进一步的交代,诸如“城市工作希望一年内有普遍发展”,减租后“地主富农负担则须酌减,方见公平”等。

一封电报学问大,既有集思广益,又有引导启发;既有实的要求,又有想象空间;既有民主信任,又有检验考评;既有表扬表彰,也有提醒指导。最后的结果是,大家方向明确,齐心合力,精神抖擞地去争取胜利。毛主席的领导艺术,真可谓深不可测,神龙见首不见尾。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