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学习毛主席卓越的领导艺术(8)

王立华:学习毛主席卓越的领导艺术(8)

七、干部团队的和而不同

无论集体领导还是个人领导,一个团队达到一定规模,必然是一个集体在领导,而这个集体中的成员,必然也是形形色色、特点各异。怎样建设一个科学、和谐、高效的领导集体呢?毛主席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解。

1938年三四月间,毛主席曾在抗大反复讲述阐发几句话,就是他制定的抗大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还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的不同个性,作了一段很有趣的评论。他说:

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不怕艰苦,七绝山臭稀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悟空很灵活、很机智,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取法的。

他这是对抗大学员的学习要求,是对干部素质的要求,从中也揭示出一个大道理:干事业的团队,必须有多样化的人才组合。你看唐僧师徒,加上那匹小龙马,各有优缺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本领各异,打鬼降妖的战术主张常常吵架,但最终还是同心同德地克服困难,各显神通成就了西天取经事业。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团队,用今天的哲学用语,应该叫“多样化的统一”;用古代哲学用语,就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聚集不同的事物,结为一种对立统一体,在这种统一体中不同事物互为对立面,通过彼此相伴、竞争和比较,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不断达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统一,这就是“和”,这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是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和”倒是和了,却不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古人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这个意思。孔子把它用在人格上面,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希望共处于一个群体中的人,相互之间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张,要承认不同的个性才具。

对干大事的干部团队来说,和而不同是一种最佳组合方式,使用和依靠各具才性的人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孕育出朝气蓬勃的创造力,形成克敌制胜的战斗力。

干部团队的“和而不同”,首先是人才来源的多样化。但凡要做一件大事,复杂的事,长远的事,起事者开始时总是少数,或如星星之火散于各处,不通声气。但渐渐地,便汇聚在一面旗帜之下,成燎原之势。《水浒传》里梁山泊根据地开创者王伦,器量格局狭小,是不愿或不敢主张“和而不同”的,于是丢了性命。宋江与他不同,呼朋引类,各路英雄齐聚梁山,闹出一番红火局面。所以毛主席说:

《水浒传》要当一部政治书看。当时农民聚义,群雄割据,占据了很多山头,如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最后汇聚到梁山泊,建立了一支武装,抵抗官军。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但是统帅得好。

和而不同要“统帅得好”,就是统一的“和”。聚集在一起的干部团队,有的是为“事”而来,愿意干那项事业;有的是为“人”而来,相信并追随核心人物;有的是为“路”而来,即寻找自己的出路。这些“不同”,使团队总是面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何增强凝聚力,特别是有共同经历和缘由的人在团队里形成“山头”的时候,怎样让团队真正“和”起来。

按毛泽东在七大时的说法,是要承认山头,照顾山头,但要反对山头主义。用好的干部政策把各个方面的人才团结起来,是事业之幸,反之则成事业之危。毛泽东曾解释汇聚梁山的各路英雄之所以被“统帅得好”,是因为有饭大家吃,有敌人一起打,内部的政治工作做得相当好。让团队“和”起来,当然还要靠其他许多办法,诸如信念问题、纪律问题。要强调的是,在一个干部团队里,只有真正的“和”,“不同”才是有价值的,是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境界。我们说成熟的团队应该是“和而不同”的团队,指的是其成员志同道合、命运相关,为了同一个目标或围绕同一个事件相互砥砺、配合、补充,不仅使自己的人格才具在这种映照中更显异采,也使群体行为获得更大的成就。

和而不同的干部团队,还表现为性格才具的多样化。也就是说,干部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对团队的核心人物来说,要承认这种现实,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按一种尺寸来改造和使用。梁山的事业之所以干得轰轰烈烈,就在于大才大用,小才小用,通才通用,偏才偏用。毛主席读《水浒传》,便常常体会其人物各具特色的性格才具而予以发挥。例如,

他说:“不要学李逵粗野。李逵是我们路线的人,……缺点是好杀人,不讲策略,不会做政治思想工作。总之,要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他称赞石秀的拼命精神,说:“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

对于武松,他说:“在敌人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弱。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

毛泽东认为:“梁山泊也做城市工作,神行太保戴宗就是做城市工作的。祝家庄没有城市工作就打不下来。”

毛泽东甚至还注意到,梁山英雄中也有做特务工作的。他说:梁山上有军队,有政府,也有保卫侦察这些特务工作。108位高级将领中,就有做特务工作的。在梁山的对面,朱贵开了一个酒店,专门打听消息,然后报告上面。如果有大土豪路过,就派李逵去拿了回来。

毛泽东对梁山英雄的这些不同特点的体会,说明干部团队只有实现了“和”,“不同”的个性才具,总是会派上用场的。

历史上大凡干出大事的政治集团,也从来都拥有“和而不同”的人才结构。汉初将相有“三杰”之称,刘邦说他所以得了天下,主要靠了三个人,即指挥千军万马、拔寨攻城的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安抚百姓、筹运粮草的萧何。“三个人”,其实是指“三类人”,韩信、张良、萧何不过是这“三类人”各自的杰出代表。有了这“三类人”,何愁天下打不下来。总之,“三杰”体现的,就是“和而不同”的人才结构造就的历史效应。这里的“和”,就是都为刘邦所用;这里的“不同”,就是三杰之间不可替代的才具贡献。

设想,如果反过来是“同而不和”会是怎样呢?刘邦手下若尽是韩信,他那个仗,是无法打下去的,首先是没有根据地的依托,没有后勤保障,再就是没有人为他纵观大局,制定战略,操办外交,弄不好韩信们还会各自争功显能、相互拆台呢。反过来,如果都是些萧何、张良,没有前线指挥官的实施,恐怕有再多的粮草和计谋也无济无事。假若这“三杰”不归附刘邦而各立山头单干又如何呢?显然,没有“和”,能力再大也是单项突出,在综合较量的历史舞台上,恐怕早为项羽各个击破,连施展才干的机会都没有。

再说唐太宗。他搞出“贞观之治”,根本上也是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济济人才。贞观十七年他让人图画于凌烟阁上的24位功臣,便可分为四类来源:以萧为代表的高祖李渊的旧部、以房玄龄为代表的李世民做秦王时的亲信、以魏征为代表的归顺之士、以马周为代表的新进寒门才杰。在李世民的领导下,他们各尽其能,各司其职,组成了创建唐王朝、成就贞观盛世的干部集团。在这个干部集团中,各自的短长也非常明显,全赖为首的唐太宗,有着罕见的包容胸襟和知人用人的智慧。

贞观十八年八月,也就是唐太宗命图画24位功臣于凌烟阁的第二年,他对一些大臣的优缺点,一一作了评点。他说: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持敦厚,文章华赡。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泊“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贞,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总之,都有毛病,有的毛病还不算小。但唐太宗却包容了,关键是唐太宗善于对他们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诚如他自己所说的“用人如用器,用其所长”。

可见,所谓“贞观之治”,显然是同这些挟带优缺点的“和而不同”的人才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唐太宗包容“不同”、“和”而用之的政治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唐太宗是因其雄才大略方能使用“和而不同”的干部集团的,也可以说是因为他善于使用“和而不同”的干部集团而成其雄才大略的。

毛主席的用人智慧更是无与伦比。红军时期,井冈山有四支部队: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平江起义和当地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到达陕北后,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加上刘志丹的陕北红军,徐海东的红25军。抗战时期,就是八路军115、120、129师、新四军、东江纵队、东北抗联等。解放战争时期就是西北(彭德怀一野)、华中(刘邓二野)、华东(陈粟三野)、东北(林罗四野)、华北(聂荣臻),还有白区地下党。党内早期有苏联留学生、欧洲留学生、本土成长的军队地方干部。还有地域区别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陕北等。战争年代各拉山头起家,最后统一起来,天下归心,当时的干部说毛泽东是最公道的。从建国初期领导核心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林彪、邓小平,军队的十大元帅等都有不同的经历、背景和出身,在共同的信仰和旗帜下,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建国后的一些斗争,下面一些人相互有意见斗来斗去,毛主席是最主持公道的。

总之,有战斗力能成事的干部团队,不怕来源不同有“山头”,关键是领军人物是否有凝聚力,并善于统帅;不怕各种人才有缺点,有小算盘,关键是领导人物要心里有数并善用各人之长;不怕各种人才之间意见纷呈、主张分歧,只要领军人物善采纳,有决断。看来,创造“和而不同”的人才局面,关键在于干部团队中的领军人物,或者说核心人物。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