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诗经》用艺术的方式来教育人 (8)

摘要:理解《诗经》必须进入到当时的文化氛围中。《诗经》里的诗本身是歌曲,只是那时候的音乐没能流传下来,只剩下歌词。歌曲和诗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理解《诗经》,要从歌唱的角度来看待。歌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重复,这也就是为什么《诗经》的诗歌大量使用了双声词和叠韵词。

第二诗教又是情感的教育。中国人认为诗与乐的原始出发点是情,《诗经》中的诗基本上都是抒情诗。《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这些都是情感的教育。为什么情感的教育特别重要?人和人之间靠什么来拉近呢?靠的是情感。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似乎交流得很多,但却特别缺少亲近感,所以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把情感教育重视起来。再来看一首《陟岵》,它描写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岵”是小山头。这句话是说我登上小山,遥望父亲和家乡。他没有说自己看到了父亲,实际上也不可能看到,但是他想象自己在怀念家乡的时候,父亲也正在思念着自己。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嗟”是感叹词,他用父亲的口吻发出感叹。“予子行役,夙夜无已”,父亲说,我的儿啊,你在外面行役,白天黑夜,没有个尽头。“上慎旃哉,犹来!无止!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好好保重,一定要平安回来。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是他想象中母亲和兄长对自己的思念,大意与第一段相同,反复强调行役的艰苦以及家人叮嘱他一定要保重,望他早日平安归家的心愿。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那种非常真切的亲人之间的感情,不只是游子在怀念家乡,家乡的父母兄弟也同样在思念着游子,这种血缘的连接是牢固不可分割的。

《诗经》里的很多诗都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并且给予了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当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诗经》里的诗排成节目来表演,这是一个很好的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比如说《陟岵》,可以由一位主人公主唱,再加入几个旁白,一个是父亲,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哥哥,另外还可以有一些辅助表演的人,组成一台简单的歌舞剧。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真挚动人,如果在音乐方面进行一些加工,再配上我们现代的舞台艺术效果,一定更能打动人心。

另外,后代许多诗作的写法都对《诗经》中的诗有所借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像《陟岵》这样写自己怀念家乡的亲人,又反过来想象家人怀念自己的诗就有很多,比如杜甫的《望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想念家乡,就想像妻子也正在想念着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传递出更加深厚的的情感。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