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诗经》用艺术的方式来教育人 (6)

摘要:理解《诗经》必须进入到当时的文化氛围中。《诗经》里的诗本身是歌曲,只是那时候的音乐没能流传下来,只剩下歌词。歌曲和诗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理解《诗经》,要从歌唱的角度来看待。歌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重复,这也就是为什么《诗经》的诗歌大量使用了双声词和叠韵词。

从《伐木》的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周代社会的很多诗篇都表达出一种在道德伦理方面的美好追求,营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氛围。古人说这首诗是用来念朋友故旧的,《毛诗序》里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不管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需要朋友的帮助。如果大家能互相扶持,对故友不离不弃,那么整个社会的民风肯定会淳朴起来。正是因为在崇尚礼乐文化的大环境下,《诗经》的时代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诗篇来。所以说,周人把诗乐教育放在了学习中最重要的位置。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讲到过,根据《周礼》的记载,周代掌管音乐的最高职官是大司乐,他同时也是当时学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他把音乐包括诗歌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来教授:“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第一部分是以乐德教国子”,指音乐中包含的道理。包括“中”(忠诚)、“和”(刚柔得适)、“祗”(尊敬)、“庸”(常规性的礼仪)、“孝”(孝敬)、“友”(交友之道)。第二部分是以乐语教国子,指对配乐诗歌的学习和应用。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有“兴”(感化)、“道”(引导)、“讽”(讽喻)、“颂”(朗诵)、“言”(发问)、“语”(回答)。连起来就是说要在感化引导的前提条件下,通过诵读、讽喻和互相问答,使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应用,以达到学习“诗”和“乐”的目的。第三部分是“以乐舞教国子”,“乐舞”就是舞蹈。因为舞蹈可以规范人的四肢动作及形体,所以对培养正确的礼仪举止特别重要。另外它还规定了学习进度,“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大夏......除此以外还有太(亦作大)师,太师负责教“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周礼·春官·大师》里说:教六诗,六曰。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可以说诗乐教育在周代学习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周人看重诗乐,并把它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生活富有了高雅的情趣。当时的贵族经常弹奏琴和瑟,因此《诗经》中提到琴瑟的诗篇有很多。比如《关雎》里写君子想要与淑女搞好关系,是“琴瑟友之”。《鄘风·定之方中》里写一个卫国人到一个地方安居,其中涉及到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砍伐木材,做成琴和瑟。还有刚才我们说到的《小雅·鹿鸣》,迎接嘉宾的到来时要“鼓瑟吹笙”。《常棣》中,形容贵族与妻子好合是“如鼓琴瑟”。《郑风·女曰鸡鸣》里写夫妻和乐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所以今天我们有成语说夫妻之间的关系好叫琴瑟和鸣、琴瑟和好。这些说法就是从这里来的。《左传》里有“君子之近琴瑟”的说法,《礼记·曲礼》里说“士无故不撤琴瑟”,《诗经》的《毛传》也说“君子无故不撤琴瑟,宾主和乐,无不安好”。这些对“琴瑟”的描写都是周人日常生活高雅的写照。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