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诗经》用艺术的方式来教育人 (4)

摘要:理解《诗经》必须进入到当时的文化氛围中。《诗经》里的诗本身是歌曲,只是那时候的音乐没能流传下来,只剩下歌词。歌曲和诗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理解《诗经》,要从歌唱的角度来看待。歌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重复,这也就是为什么《诗经》的诗歌大量使用了双声词和叠韵词。

《诗经》用艺术的方式教人如何做人

《诗经》有崇高的地位,代表了周代社会广大人民的心声,更代表了当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贵族阶层,他们把诗看成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个人修养的必备工具书。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诗。

在先秦贵族社会里,《诗经》既是诗也是历史,既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又是政治道德伦理的经典,它的影响渗透到了当时贵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在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方面发挥着重大影响力,还在周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周代社会的各个诸侯国之间政治交往比较频繁,并且时常通过对诗的方式来进行,因此我们常说《诗经》的时代是“赋诗言志”。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左传》中记载鲁文公十三年发生的一件事情: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这种场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学诗无以言”。要怎么来理解呢?这件事说的是文公十三年,郑伯在棐这个地方宴请鲁文公,目的是想请鲁文公代他向晋国求和。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当中,晋国是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但郑国和晋国经常闹矛盾,关系很不好,所以郑国想修复和晋国的矛盾。刚好鲁文公也要到晋国去,于是郑伯想让鲁文公当中间人来传话,表达自己与晋国和好的愿望。席间,郑伯派大夫子家赋了一首诗叫《鸿雁》,里面有几句话说的是:“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郑伯说郑国现在的处境就像鳏寡之人一样可怜,希望鲁君不要嫌弃我们,帮忙到晋国去斡旋一下,给我们说说好话。但是鲁文公刚刚从晋国回来不愿意再去了,于是就派他的大夫季文子也赋了一首诗作为回答,就是《小雅·四月》。这首诗是这样说的:“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后面还有乱离瘼矣,奚其适归意思是说你看我们刚从晋国回来,一路舟车劳苦,这大热的天,实在不适合再去了。郑国大夫子家一看被对方婉拒了,马上又赋了一首诗继续求情,就是《载驰》。诗中有两句话很重要: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就是说我们郑国是小国,你们鲁国是大国,如果你们不肯帮忙的话,我又该找谁去帮这个忙呢?所以你无论如何要帮我。再三恳求,鲁文公抹不下面子就答应了。随后又让季文子赋看一首《小雅·采薇》,说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即是说你们不必再说了,既然你这样子来恳求我,那我们就不辞劳苦地再跑一趟,你们就等着好消息吧!郑伯听了之后马上施礼拜谢,鲁文公站起来答谢说不必客气,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