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郭继承: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中国文化博大智慧(4)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他的心学对中国的思想史,乃至对人类的思想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阳明早年参加科举并不顺利,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耻辱的事情。但是他对此却不以为然,并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不会因为考试不中而感到羞耻,我会为考不中而灰心变得丧气而羞耻。

王阳明认为如果因为考不中就内心有剧烈起伏,是个人修为不好。这句话是王阳明在20多岁时说的,可见,他内心是按照圣贤的“知止而后有定”来要求自己的。

后来王阳明中了进士,步入了仕途,有一次他因为替别人仗义执言,得罪宦官刘瑾。大家知道在明朝的政治生态中,宦官参与政治是明朝的一大弊政。当时刘瑾勃然大怒,王阳明被打了40杖,并被贬到贵州龙场驿。被打后,王阳明拖着受伤的身子从北京南下,途中险象环生,几乎命丧黄泉,吃尽苦头后,王阳明到了贵州龙场驿。这个龙场驿的级别类似于现在的科级,地处偏远、荒凉,还有很多瘴气。王阳明的内心经受了极大的挣扎和痛苦,因为那个环境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该如何安抚自己?王阳明恰恰在极端痛苦的时候,实现了思想的极大突破,他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怎么能成贤成圣,就是要“吾性自足”,因为悟性即理在心中,不必假借外物。

王阳明从小就以成圣成贤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在很小的时候,王阳明就立了大志。如何能成圣成贤?王阳明一直在心中在寻找答案。终于在龙场悟道时,他对如何成圣成贤有了答案——“吾性自足”。王阳明有了觉悟后,他的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了,他成了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此之前,王阳明没有招收学生,因为他觉得他说的都是圣人的话,不是他自己的话,没有把握招生。而在龙场悟道后,他自己有了思想,是正悟和智慧,这时他觉得可以收学生了。他在招生的时候对学生是有要求的,于是他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其中就有让大家要立志这一条。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如果真正立了圣人之志,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圣人,真正立了贤人之志,将来就可以成为贤人。这句话表面似乎很好理解,其实它非常深刻。人对自己都有很大期待,尤其对年轻人来讲太正常了,可是年轻人怎样才能有成就?一个人真的有了成就绝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一定是为了国家利益,是在造福人民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只有这样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人这一生无论有多高的成就,首先要有“芽”,有“芽”之后还要有阳光、温度、水分这些营养才行。想成大才的青年朋友,如果没有“芽”的话可以用一个词形容——焦芽败种。一个人没有“芽”,外在有再多的阳光、水分、温度都无济于事,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古代的圣贤们在人的立志方面都极为严苛,如果立了大志,这个“芽”就饱含了巨大的能量,一旦破土而出,就能迅速成长吸收各种能量,从而成为一个大才。反过来讲,如果立志很小,这个“芽”的能量并不饱满,就有可能萎缩掉。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