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梅敬忠: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优良家风——诸葛亮的修身齐家之道(2)

一、修身为本:修身为学观大略,志存高远铸忠魂

修身对诸葛亮后来的家风建设与传承,有关键性作用。修身是基础。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本是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他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那正是东汉政治日益腐败、黑暗的时期。外戚秉政,宦官专权,乱象交替;党锢之祸,军阀混战,生灵涂炭。

诸葛亮的亲诸葛珪同情“党人”,痛恨宦官专权、误国、殃民,不愿同流合污。诸葛家族累世家学,社会地位显赫,但诸葛珪也只是在泰山郡任郡丞,官卑职微。

值得庆幸的是,诸葛亮尽管生不逢时,但家学的传承未断掉。他的未放松对孩子们的教育。诸葛亮的亲教授《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及《管子》《商君书》《六韬》等诸子学说,更是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自幼刻苦好学,年纪不大时便到京师游学,学习《诗经》《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所以,哥哥对诸葛亮的影响也很大。诸葛亮兄弟在东汉末年或者说在三国时代的政治风云中风生水起,都跟他们的家学传承有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诸葛亮从小就感受到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指的是家族的道德传承,“诗书继世长”指的是读书,书香门第。这是家风建设里引用率很高的概念,也是大家追求的目标。

儒家文化发源于山东,儒学先圣孔子、孟子在这里诞生,墨家、兵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道家诸家学说,曾在这里与儒家竞相争辉。这里私学与官学行,产生过墨翟、孙武、慎到、田巴、邹衍、尹文等代表人物。故乡深厚的文化土壤,为诸葛亮日后将儒法思想融汇贯通,对传统政治军事思想进行发展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从这个角度,家乡对诸葛亮未来思想的发展,对其本身性格的铸造以及治国理政经验的积累,都提供了很好的思想的滋养。

诸葛亮能够从先辈那里感受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骨气。他的亲、叔叔同情“党人”,不与宦官为伍;他的祖先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其不畏强暴、惩治外戚许章的事迹,被史家记入《汉书》。

只是命运多舛,诸葛亮6岁时丧母,8岁时又丧。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14岁的诸葛亮及兄弟姐妹一行,只得跟随叔叔诸葛玄,一路奔波到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又从水路到达荆州的首府襄阳,依附荆州牧刘表。然而,叔叔突然病逝,诸葛亮姐弟三人彻底无依无靠,只得迁往襄阳城西隆中村,结草庐躬耕定居,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此时的诸葛亮年方17岁。在此后十年的躬耕隐居生活中,尽管衣食窘迫,他也没有停止对经史的学习钻研,没有放弃济世有为的志向。

有了这个志向,他就要学习。怎么学习呢?诸葛亮在学习上独具一格。他广泛涉猎诸子百家著作,尤其对先秦法家著作情有独钟。特别注重总结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他读书方法的最大特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所载,是学为所用,“不泥古”(不拘泥于古代的东西,讲究经世致用),注意“观其大略”(这与当时的读书风气相驳,是一种创新,尤其是在东汉年间,寻章摘句、注经之风大兴),不去咬文嚼字和死记硬背,而是抓住中心思想,把握其中的要点,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结合现实政治状况的新变化,军事斗争形势的新发展,有所思考;在政治抱负和政治观点上,有所建树。这种从大处着眼的学习方法,不是“读死书”和“死读书”,有别于当时东汉时代“腐儒”们“务精熟”的读书风气。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岳麓书院考察调研,高度评价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的学习传统。大家可以把“经世致用”与诸葛亮为什么而读书联系起来看。读书必须明志,志向高远,有所作为,方是读书之终极追求。《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在此裴注引《魏略》云:“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中国饶士大夫”,中国那么多有才华的士人,“遨游何必故乡也”,你为什么非要去故乡呢?此心安处即故乡,只要干出一番事业,到哪儿不是故乡啊?诸葛亮的志向很高远的,他十多岁离开家乡,难道不思念家乡吗?不是的。他要干一番大事。所以,诸葛亮的志向和读书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