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梅敬忠: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优良家风——诸葛亮的修身齐家之道(4)

二、勤勉为政:集思广益纳良谏,鞠躬尽瘁老臣心

修身为本,主要是讲诸葛亮学习传承这方面;勤勉为政,指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方面,其中也表现了其性格的方面。

诸葛亮足智多谋,满腹文韬武略,非神助,乃人为也。集思广益、广纳嘉言、身体力行的品格作风,成就他一世智慧英名。

诸葛亮首先是有理论建树《诸葛亮集·文集》卷三,有两篇奇文值得我们关注。

一篇叫《纳言》,主张君主应该实行“纳言之政”,“斟酌损益,进尽忠言”,以求“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因为“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从这里面看出,诸葛亮的智慧也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民间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实际上诸葛亮的智慧也是由多少个“臭皮匠”凑成的。关键就在于诸葛亮擅于集纳他人的智慧,这也是其学习方法带来的好的结果,即观其大略,集中智慧。

另一篇叫《视听》,其中说到,“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其意是说,治理国家,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多方面的情况,如同增添更多的眼睛和耳朵,多闻多见,才能够看得广,听得全。反之,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诸葛亮甚至把能否听取不同意见,上升到是“有道之国”还是“无道之国”的认识高度,常常劝后主刘禅要广纳忠谏,不要堵塞言路。

以上这番说辞不仅仅只是针对帝王,其实也是诸葛亮的自我鞭策。所谓“诸葛一生惟谨慎”,他用自己的言行一致和身体力行,作出了表率。他的谨慎不是小心翼翼,而是多方采纳意见,然后作出决策、判断。

在诸葛亮治蜀、南征、北伐的军政生涯中,他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很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和建议。他甚至在丞相府里专设“参署”(参谋总署)机构,以便集思广益,咨询军政事务。

刚刚进据益州时,有一名叫董和的掌军中郎将,性格直爽,办事认真,颇有政治远见。他在协助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过程中,经常提出不同意见,且多有实在可行的正确意见。诸葛亮不以为忤,反而对他钦佩有加,且鼓励下属向他学习。诸葛亮有一篇著名的作品,叫《与群下教》,就是根据董和爱提意见这件事写的文章。其中说道:“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此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反,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意思是说:设置参署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集思广益。如果为了避嫌,不愿提出不同意见,反复进行商讨,国政就要受损害。如果能够经过反复商讨,有了正确的处理办法,就如同抛弃破旧鞋子而获得珍贵的珠玉。然而,要做到这样谈何容易,只有徐庶遇到此情此景而不会被迷惑。还有董和,任职参署已有七年,当我对事情的处置有所不当时,他能够反复提意见,有时往返竟有十多次。如果各位能够做到徐庶那样的进谏不懈,能够像董和那样勤勉,为国尽忠,那该使我少犯多少错误啊!

接着,诸葛亮又写有《又与群下教》,继续表扬徐庶、董和的“勤见启悔”“每言则尽”,还追溯当年初交崔州平时“屡闻得失”,后又得到胡济“数有谏止”的往事。诸葛亮号召大家学习这种“不疑于直言”的精神。还谦虚地说自己“姿性鄙暗”,虽说不能够完全采纳忠言,但却与他们四人“终始好合”,关系融洽。

当第一次北伐战争失败而归,诸葛亮竟然发布《劝将士勤攻己缺教》,号召大家“向我开炮”,把是否能够经常指责丞相的错误,当成是关系到北伐曹魏能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

如此姿态,绝非作秀。许多棘手事务,能够处置得当,离不开诸葛亮的虚心求谏与集思广益。正如宋代王安石《诸葛武侯》中所赞:“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一个小小的蜀国能够跟吴国、魏国并列,如果不是虚心,怎么能有诸葛亮这样的贤才辅佐?以态度换实效,以真诚换多谋,有时候,姿态与品格就是生产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