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梅敬忠: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优良家风——诸葛亮的修身齐家之道(5)

诸葛亮为何有如此宽广胸襟?是因为对兴复汉室、救民于水火之伟大事业的热情。《三国演义》在展示诸葛亮政治生涯一系列重大关节时,很有冲击力。比如浓墨重彩地描绘诸葛亮的隆中决策、舌战群儒、赤壁大战、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秋风五丈原等大场景,凸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精神风貌!

《出师表》,诸葛亮言辞恳切、感人至深地说了一番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里似乎是士为知己者死而报知遇之恩的心境。实际上却不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包括了诸葛亮对刘备目标、价值观、崇高理想的赞同。

所以诸葛亮接着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里的劝谏,似乎又是千古忠臣共通之论。所以,刘备和诸葛亮不仅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关系,还包含着其远大的志向。这从以上层层推进的两段话中都能表现出来。

但是,当我们看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描绘的那个勤政为国、辅佐两主、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诸葛丞相之光辉形象,看到那个为报答“三顾草庐”和“临终托孤”的知遇之恩,竟“亲理细事,汗流终日”“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垂垂老臣(《三国志·杨戏传》裴注,《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一百〇三回),我们不禁要肃然起敬,不禁要忽略其所谓“封建愚忠”之嫌!

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忠于理想,忠于事业,这些官德修养概念,是可以进行现代转换与古今转型的。所以,诸葛亮的忠叫“公忠体国”。

在中国古代,关于什么叫忠臣、什么叫忠,是有很多说法的。作为一个大臣,他对国家的忠应该是“公忠体国”,而不能定位为所谓的“愚忠”。再往上,“忠”这个词也是指诚实无欺、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忠贞不二。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的“人”是指人民。尽己之心为忠。家国是同构的,国就是大家,忠是孝的延伸和拓展,而且是更高意义上的孝。以孝侍君则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所以,我们从领导干部层面谈忠孝问题,主要是要覆盖家庭孝敬层面,忠德则是广泛涉及社会交往与国家政治生活层面,是履行公职行为规范的心理依据。所谓家国一体,公忠体国,所以我们今天所谈之“忠”即此概念之忠诚。具体到诸葛亮身上,我们完全可以进行现代转换,即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忠于理想、忠于事业。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经高度赞许诸葛亮是忠顺勤劳、平直至公的贤相。清康熙帝评价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清实录》卷300)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大殿门联写道:“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1958年秋,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河南调研工作,看到此联语,特地改写一联以表致意:“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古往今来,人们对诸葛亮的景仰,岂能用“愚忠”二字概而言之!

以上我谈了诸葛亮的性格,他的治国理政、忠于职守、为国效力,他既忠诚又智慧,是在治国理政方面作出很高成就的古代先贤。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